編按:多年來,各界對兒童經典教育的進行方式一直是無所用心、草率敷衍。兒童讀經運動看似偉大,但因為沒有後續的銜接整合,效益極為有限。王修亮老師以其深厚的國學修為,在國民小學任教,並親身參與了台灣不同階段的教改運動。最後她選擇以兒童人格發展為核心的教學,全科自編教材,在台北市頂溪國小帶領團隊,進行一到六年級的統整教學。為了教育家長,她們還為家長編寫教材,並要求家長隨同上課。這是將經典的內涵精神完全融入現代教育的最佳示範;以兒童發展為主體,經典只是教學素材之一。只可惜這個教學從修亮老師退休後即告終止,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特延請修亮老師將其正在進行的私人課程移至學會,讓我們錄音、並做上課逐字紀錄;最後再請修亮老師將課程進行中的各種想法補入逐字稿中,俾使後來者有所依循。因為每一堂課的逐字紀錄高達三、四萬字,無法全文刊載,只能擇要刊出一小部份,盼能拋磚引玉,為重整國學,探索中華「元」文化略盡心力。
前次學習的起點,有五個程序。
重建感知的能力,並且透過連結性思考,自知自己思考的脈絡,並且理解思考必須實踐。這樣的學習課程是有目標的。
這些目標並不是兩個小時的課程可以達到,20個小時也不一定可能完成,學習是非常緩慢的過程,因為包括心的領悟(學)與身的實踐(習)。
一般來說概念的「學」都是最先達標、建立的。至於操作的「習」往往需要反覆消耗大量時間,加上天賦的差異(例如體能、藝術等等),所以達成目標並沒有一定的時數。
概念的學類似佛家所說的「悟」,依據不同孩子的狀況,有無數種教導法。有的孩子擅長語言溝通,只要教師說得夠清楚,他腦中自然有圖像跟著成形。有的孩子需要以圖畫的方式接收概念訊息,有的孩子要配合肢體動作才能體會。教師需要多元表達,有耐心卻又不能太過刻意的讓孩子有逼迫感,這樣才容易觸動孩子的心,使他容易領悟。
操作的習已經屬於實踐的領域。小至練習寫會一個字,大至舉辦一場實習發表會,都是學習過程裡的初步實踐,為將來的獨立生活做準備。因此,孩子「認識」一個字,是學,「會寫」一個字,是習,也就是實踐。這個學與習的過程,孩子要「自知」,對於自己為甚麼需要學字、習字,如何會認會寫,並且願意練習到會寫,完成後,明白自己達到目標。這就是「透過連結性思考,自知的有目標學習」。
這是人格成熟的基本能力。
要具備這樣的能力,當然有一套教學的模式。國小的灑掃應對進退是目標,「博學之 審問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篤行之」是方法。程序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
簡單說:「格物」即是「博學之」,就是對萬事萬物的觀察與分類。「致知」是「審問之」,亦即是對外尋求資料與討論、分析等等。「誠意」是「慎思之」,從對外的觀察解析,檢視自我內心所引起的感知,這個感知是偏向個人的欲望、情緒等等。「正心」則是「明辨之」,深入思考:我面對事務的欲望、情緒,確然真誠樸實,是善與美的,但在群體之中,是否合宜?是否應該有所調整?「修身」也就是「篤行之」,最後當然是落實的行動、實踐。至於「治國」、「平天下」,要看個人將來的興趣與發展,在國小大體來說只會做到分工合作,班級自治,小學基本上還是以修身為最終目標。
再次說明:孩子不是今日還很天真無知,明日忽然就可以成熟為大人。絕對不是「他長大就懂了」!成長學習是極為緩慢的漸進,在群體中不給他任何正式教導,他的確還是會學習成長,因為學習是所有生物的本能。但一般來說,孩子依賴的生活環境經驗學習是混雜凌亂的,價值觀的建構必然扭曲歪斜,也許能夠平衡,也許嚴重的自我衝突。這種不可預計的學習,說起來似乎非常「自然」,但是人類早已遠遠離開了自然,「都市」為主流的文化社會再也不可能進行愛彌兒的自然教育。放任的成長方式,除非家庭與環境非常完善,難以達到均衡的人格。然而,若是家庭與環境非常完善,四周所有的人事物不斷引導他認知、思考、實踐,這就是一種最佳的身教學習,只是沒有制式學校。
前次課程準備:請學生在生活中,感受一次知覺,並且記錄下來。
《知覺的學習》
社會一般所謂的感覺,其實是很含糊的。人平常並不會特別去思考「現在的感覺屬於身體」、「剛才的感覺屬於心靈」、「我目前的感覺從何而來,因何而起落」。我們會說:「感覺很好。」或是「這感覺挺怪的。」而旁人聽了之後,也了解你大概是甚麼意思。
這種表達與溝通很含糊。日常生活中隨意閒聊可以,非常相契的好友、家人可以,因為有默契,能相會於心,有時候不說話都能懂得對方。(當然這不表示不需要和好友家人溝通。默契是溝通出來的,家人好友能如此相知,正是因為能常常親密的溝通。溝通是雙方面的,單方面只是表達。所以不是天天和孩子說一百遍:「我很愛你!」就叫溝通。父母好友之間,必須從語言行為中,確認孩子、對方有接收到自己的表達,並且正向回應,這才完成溝通。常常看到父母說::「我這麼愛她,他為甚麼不懂?」即是誤認表達就是溝通,父母的愛完全沒有被孩子接收,他當然不瞭解你,甚至誤會你。作為一個字語,「愛」是非常含糊、非常社會化的僵硬表達。如何溝通愛,是父母需要努力學習的功課。)
若是在群體合作、經營的狀況下,這種含糊的語氣常常導致誤解。因為「好」「壞」「對」「錯」是非常主觀的形容詞,每一個人內在的定義並不同,正如香臭酸甜高低大小冷熱等等五官所觸發的定位,也因人而異。因此,若是人必然需要在群體中互動,就需要先能和他人溝通,和他人溝通,就得要善於表達。表達有許多方式,舞蹈、音樂、繪畫、影劇等等都是表達方式。不過最普遍,最為常人所習用的表達,仍然是語言與文字。
和舞蹈、音樂、繪畫、影劇等等直接方式不同,文字與語言的學習是非常間接而疏離的。小時候對實體物質的學習貌似非常直接,看到貓狗、水火,大人說了他的名字,你就知道這叫做貓狗水火。不過也就只知道了一個「名字」,並不了解此物此事的意義。經過生活的經驗,人逐漸會對名字所代表的意義更深入知覺。孔子說:「必也正名乎!」即是寓意了「名」的內涵需要深入理解,才能「名符其實」的認知。
但是學到「冷熱明暗」等等身體感覺時,文字所代表的意義就在人與人之間拉開更大的距離。到了「美醜愛惡」等等心靈感覺時,文字幾乎已經是一個人一個定義了。
而最大的問題,是人們自幼學習而進,並沒有意識到語言與文字,其實是很難溝通的,必須想盡辦法,才能讓自我的表達,成為他人的體悟。
在表達之前,又必須先清楚自己的感受與過程,這叫做「自知」。還要學習用詞遣字,並且和他人共同釐清字詞的定義,才有辦法說明清楚「我因為看到甚麼,所以我在想甚麼、我為甚麼會這樣想、所以我要這樣行動。」
這樣才能完成「他知」。
自知與他知,都是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循序而來的。
這一堂課的學習,就是從知覺的起點,練習「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教學紀錄(第二堂課,2014/3/31,兩小時)
師:你是寫了很多嗎?還是上次的筆記?
(已經開始上課了,學生拿作業本子給老師看,展示回家之後,紀錄某事件的自我知覺。因為和上次上課的筆記連接在一起,非常多字,教師因此詢問。)
(寫作業的本子,我從來不指定規格,學生家裡有什麼樣的本子都可以拿來用,他喜歡就好。節省又可以保有自我選擇的能力。)
生:老師,這樣子就好了。
(學生指出自己寫的範圍。這時候如果教學生畫表格、填表格的方式寫作業,當然很省事。製作表格發給學生用更省事,但是表格製作、分類、規劃的學習,是三年級時格物致知的重要學習,不想在此時為了方便,直接以知識的方式告知學生,因此寧願看作業麻煩一點,也不發表格給學生使用。)
(例如:替學生分好事件、遇到的事物、我如何觀察、我的想法...這些格子,讓他們填下去就好。這種學習,思考脈絡就不見了,脈絡成為僵硬的分類知識。)
師:好,謝謝你,你這樣子讓我看了很清楚。……好,來,各位……
生:老師,你沒有說「我要開始講了」。
師:我們……
(教師想說:我們剛才已經說過這句話,但該生搶著插嘴。)
生:老師,你本來說你要講的。
(學生記得老師說過的每一句話,身教真的是時時刻刻的展現!)
(這一堂課已經在錄音之前開始了,發言的學生到得比較晚,所以沒聽見教師已經說過「我要開始講了」。)
(旁邊的學生提醒他,老師剛才有說過這句話。)
師:各位,上次回去,請你們寫一個感覺,對不對?那現在有這麼多人寫出來的,王老師的眼睛又不好,不一定能看得很清楚,我如果一個一個看的話,如果我從這裡開始看,看到S的時候,可能已經下課了;從S那邊看,看到J的時候,可能也下課了。那我們用什麼方法呢?因為我看很久,比較慢。
(溝通是群體共學的過程,會發表,會討論,大家都要說出自己的感受與想法。但是這個班級還沒有輪流報告過,而且從上次經驗,有幾位學生相當不習慣在眾人前面報告,所以教師不直接要求學生們輪流報告,讓學生們討論出大家都比較接受的方式。)
生:那就用念的。
(這學生沒有舉手就搶著說話,另外一位學生忽然舉手了,看到這位學生舉手,接著也有人舉手。教師立刻肯定有遵守上次決議的群體發表規則的學生。)
師:我發覺有一個人記得我們上次的約定,很好!好,兩個人記得了上次的約定。
(教師沒有回應不舉手搶答的學生,而請舉手的學生回答。)
生:可以請他們自己寫,然後念出來。輪流念。
師:這是不是一個好方式?
(大部分學生都點頭,但是搶答的學生在搖頭。因為是大家一起用動作表達,所以教師沒有堅持必須舉手,因為動作不會引起吵雜,不會彼此影響。)
(教師詢問搖頭的學生。)
(這方法當然很麻煩、很浪費時間,但是教師不做批判,讓學生透過討論去凝聚出最好的方法。)
師:你不覺得嗎?那你有什麼方法?請提出來。如果你不覺得一個方法很好的時候,你自己心裡頭會不會有一個想法?
(這位學生從第一堂課開始,就習慣採用否定他人的方式自我肯定。這種習慣有其養成背景,但是家長並未與教師開誠佈公地談過自己小孩養成背景、生活習慣,教師只能自行觀察、判斷。這需要一段時間的互動與學習,教師才能因材施教。因材施教這個概念中,「材」並不只是天賦才能,「材」是整體的,包含天賦能力與個性、習性。)
(教師雖然在開課前舉辦過家長學習課程,卻因為家長對教師定位模糊,並沒有養成觀察、判定教師人格與專業的能力。所以基本上對教師並不信任,當然也談不上尊重。教師們也因為社會流行風氣、教師養成教育的改變,常常失去對專業的信念與追求,甚至茫然與誤解。這是當前台灣教育非常嚴重的問題。)
生:沒有。
師:那你就等於沒有想法。你沒有想法,而別人有想法的時候,那我們是要選擇別人的方法,還是選擇沒有想法?
(該生在成長環境中學習到的是不自覺的抗爭行為,他的問題在「抗爭的深層原因」和「不自知」。教師直接指正他的行為對或錯,只能當下解決表象問題,並且很可能引起循環不已的、無效果的爭辯。但是要解析出他的深層原因,因為教師對他成長環境的資料不足,也不可能當下解析處理。所以開始帶他一起學習解析自己的行為,先學習「自知」。其他孩子也一起學習自知的過程。)
生:不懂你講什麼。
(這種回答,代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從來沒有遇過這種提問學習。可能都是直接被告知「這樣不好,因為……」「這樣不對,因為……」,或是「你應該…才好」。但是直接告知,是包含在教育中「資料收集」的一小部分,後面還需要更多元角度的資料收集,才能在比較中啟動思考。)
(教師剛開始教學時,當然無法如此敏銳,但是只要多加了解各種學生的成長背景和行為模式,很快就能掌握。所以教師不能只在課堂上和學生互動,下課後一定要找時間和每個孩子聊天、討論。有機會就家庭訪問,不方便家庭訪問就要和孩子約會。不要小看閒聊,這會增進師生深刻的互動,學生甚至願意為了老師的關心,努力操練辛苦的實踐,例如:學會寫生字,自我控制與反省等等。在現代來說,這種額外付出的關懷與時間,似乎是不合理的。但是我只能就「教師」這個職業名詞,進行我自己的定位,正我自己的名。)
師:不懂我講什麼?剛才F說了一個方式,他說:我們請大家每一個人自己念出來;這個方法有聽到嗎?
生:大概。
師:確定不確定?王老師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是不是都要確定每一個人都有聽見?所以我會問:「有聽見嗎?」所以你確定聽見了嗎?
生:(沉默,點頭)
(學生對這種理性討論的自知學習非常不習慣,老師並沒有講道理,只是陳述眼前真實的過程,所以他找不到批判抗爭的著力點,又不習慣回答:「是!」所以他選擇點頭。這表示他有經過思考,做了選擇,這是一種進步,教師不需要逼迫他一定要用語言回答。)
師:好,可以,謝謝你。那,這是一個想法;還有人有別的想法,我們還沒說。然後你說這個方法不好。當我們覺得這個方法不好的時候,表示……
生:我覺得那個方法有一點不好。
師:有一點不好,哪一點不好?要說出來,要不然別人不知道。如果有更好的方法,我們就用那個更好的方法。一定是有哪一點不好,所以你才要用另外一個方法,對不對?那哪一點不好,你要講清楚,這樣子別人才會知道:把那個地方改一下,這個方法就更好了。這個方法哪一點不好?
(教師在課堂上討論時,一定要維持一種理性的溫柔態度,一方面是身教,另一方面,教師身上會散發一種氣息:「我們都思考的不錯,然後透過討論,集合大家的想法,找出最好的方式。」一個學習的教室需要這種氣氛。)
………
(因課堂記錄長達四萬多字,無法一次刊完,讀者若欲細讀全文,請與易學會聯繫:service@iching.url.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