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缺乏脈絡性思考的學習
生活型態不同,自然會發展出不同文化,也凝結出不同的哲學。中西的哲學因此有許多差異,但人性相類,即使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異中當然也還有同。不同的是切入的角度,類同的是方法技巧。學習的時候,掌握主要概念,參雜著多元視角,只要課程流暢自然,其實無須特意分別中西。
哲學到底是甚麼呢?這問題古今中外沒人敢明確定義,或許是「一種思考的態度」→「探究人所以存在的思考態度」→「探究人在宇宙萬有所以存在、接續、開展的思考態度」。
基本來說,「思考」是前提,「有系統的思考」是脈絡。
台灣的教育目前很重視思考,但是對「系統」並沒有很多觸及。或許在資料整理的功夫上算是有吧!例如:歷史年表或是實驗過程,比較偏向記憶、作筆記。但是在思考上,大體只重視創意的起點。
就像近四十年來流行的概念圖與心智圖,不論是嚴謹還是奔放,都是向外無限擴展的模式,看起來似乎複雜多元,做為強化記憶、刺激多元、整理資料相當好用,但是龐雜無主的平面操作,本身看似一種系統,但一般操作時,反而容易忽略系統的歸納與應用能力。思考從來不是獨立存在的,必然承襲且回歸於身心融合的生活,是多面向、多層次的球體存在,平面是小單元的格局,在初始學習值得使用,但限制了整體的融會貫通。
思考是人的本能,系統性思考或許也是人的本能,但大體來說需要透過學習較為容易完成。因為,通常思考發生的當下,是一種隨機的延展。人可能先著眼任何一個點:自我、群體、植物、星辰、海洋、氣候、美景、愛恨等等。
例如:看到滿天彩霞,然後一念升起:
「好燦爛!」
「好像天空中五彩的城堡,橫跨過大地,甚麼樣的人會在其中生活呢?」(這裡也許就已經開始天馬行空了,這是創意,創意很美,即使自知,但完全屬於個人、個性的延展。)
「明天再來看。」
「下次帶相機來拍,可以永遠留下這美麗的景象。」
「我還要帶家人朋友來看。」
這樣的美感思考,從自我聯想到家人、朋友的共享,貌似有系統,其實只是不知不覺的延展,範圍並不會太大,在整體生活中常常成為一個獨立的點,或許是一生中美好的記憶,但也就是一個點狀記憶。人生中各種點是否能連結成體,重點在於「自知自覺」,也就是「我知道我在想甚麼」「我知道我為甚麼會這樣想」「我歸納這些想」。
當這些概念清晰自覺的時候,不論從哪個角度切入思考,自然而然都會逐層接上哲學的架構,形成人格的系統性思考,最後完成人對宇宙萬有的一套價值理論。
■自知自覺的系統表達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美感就帶著些哲學的意味了。這是透過學習完成的,從創意起點開始(夕陽無限好:我知道我在想甚麼),接續整體生活經驗的承先(意不適、登古原暗藏著和群體互動的前置原因:我知道為甚麼想這個)啟後(近黃昏的傷懷暗藏著後設的憂慮:我歸納這些「想」),同時還透過人生整體學習:文字文法的嚴謹操練學習(詩歌書寫),感性的抒發學習(例如:誠於中,形於外),理性的表達學習(例如:過猶不及),最終均衡於「心」而餘韻不盡,是立體球形的,不是平面的,是自知自覺的系統表達,不是隨興而至的點狀延展。
這種自知自覺的系統學習,在孔學稱之為「志」,就是「有志於學」,立志!
志為士之心,士是學習者,士的學習目的在於將來能實踐「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成果。
國中小的士之心,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學習過程。也是系統性思考的哲學學習過程。這個過程解說過太多次,就不多說了。到了「正心」,代表人格具備了「群」的成熟度,已經能自覺學習的方向、擁有自律自省、分工合作組織能力等等。接著才能「三十而立」,立甚麼呢?立的就是合於天道的價值理論與實踐能力,簡單說就是建立自我人生哲學。所以哲學的本意,起於思考,終於行動實踐,這是一個完整而巨大的系統。
對哲學最大的迷思就是以為只需要「思考」,哲學是用來「實踐生活」的!中外都一樣,否則科學就不會在西方興盛,科學就是西洋哲學的一種實踐結果。
自知自覺怎樣想、為甚麼想,怎樣歸納這些想,是需要在群體環境中,透過生活來大量歷練經驗,閱讀知識作為根基,這些根基也是小學開始培育的。孔子自身的體會,是直到「十五」才「有志於學」,大約就是高中,價值基礎有底了,人格有雛型了,合群的獨立性才完成!哲學思想開始發展!
所以真正的哲思大約在高中啟動,但是,國中小若沒有學習好自知自覺的能力,沒有學習好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的概念與方法,高中啟動的哲思,常常會拘限在點狀、線狀、面狀,很難與生活連結,實踐當然不容易。大體來說,到了這個時候,這種狀況才學,概念圖或心智圖這一類哲思起點,大多只能變成利益取向的技巧功能,以及創意的玩具而已。
■教師必須清楚教學內涵的定位與範圍
修道之謂教,學習是「道」,學習之道自幼及長,各級教師各有專業,但也必須知悉其他階段學生的發展狀態,從而在教育系統的層級中,清晰自我教學內涵的定位與範圍,蒙師的工作是啟動自知自覺的人格,在技術上包含了國中小學的哲思基礎、生活操作經驗以及知識閱讀。這當然不是一張平面圖可以展現的,蒙師必須建構自我的教育哲學,並且能銜接上下(例如:幼兒國小國中大專)左右(例如:社會與家庭)其他教育階段。一個沒有自我教育哲學的教師,怎樣可能教導出具有哲思的學生?
在哲思之前,思考能力得先要養成,自學班的孩子經過這一年多的基礎練習,對於「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已經逐漸內化,思考能力學習完成。「修身」是內化的實踐,要做到並不容易,目前大體來說,至少概念是滿清晰的,修身就持續努力吧!
■教師必須能統整、歸納孩子不自覺的延展性聯想
思考能力大約在九歲以前,還是點狀發展的,所以也相當「不合群」的(這時的孩子本來就還不太有「群」的概念)。課堂上孩子們各有各的問題,各自搶著發問,問題通常是不自覺的延展性聯想(這是蒙童的發問特質),基於「初筮告」的教育原則,又不能不回答他們,回答之後,立刻又引發下一波自由延展,然後不到五分鐘,課程就天涯海角去了!
所以課堂上蒙師真的非常需要「大轉彎」、「強力引」的能力,把任何天馬行空的問題想盡辦法引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脈絡。孩子的問題創意當然很好,但這種「自由延展性思考問答」其實屬於「家教」的範圍,是親子的功課與樂趣(還可以把這些創意問答過程,親子各自寫成親子日記,同一題材,不同角度,互相閱讀、討論,之後加上心得,做為共同成長紀錄)。
教師的職責基本上在於「傳道」,不負責家教,不過偶而難免見獵心喜,被學生極有創意的問題給吸引走了,那也無須太過嚴謹,就開心的自由一下。圈子大一點沒關係,就算整個星期看起來都在自由延展,教師本身卻必須掌握住各個問題的定點,總得環繞、接連,將各種問答過程在最後「歸納」的階段,統整為系統中的一部分,引導孩子將各種點狀納入整體思維之中,讓孩子發現哪些是「有系統的思考」,哪些是旁側溢出的「自由延展思考」,和主體學習有甚麼關係?
這是每一個學習階段(一星期或10天、半個月不等,看學習狀況)都必須進行的總結整理、討論歸納,非常重要,否則孩子會永遠停留在點狀的自由延展思考,還要透過其他學習,才能學到系統性哲思,這樣教師就沒有盡到教育的責任。
■以同類故事比較的思考訓練
九月三十日的課程算是正式進入「哲思」學習。前置功課是以朋友為主題,連續閱讀五個故事──青鸞舞鏡是談孤獨感,需要同類陪伴;匠石郢人士談默契,互信的友情需要時間培育;高山流水談知音,不只是信任和默契,還有心靈的相通;羊左之交談友誼的付出,可以到甚麼程度?這故事有點高遠,原來想用山陽死友傳,但是學生年紀太小沒有經驗,怕這故事也表達不出「死友」的意義,最後選了羊左之交。不過故事後半段關於荊軻墳的部分還真的不合適,所以略過不教。會需要這個故事,是因為抱柱之信的故事談到死亡。為朋友死亡需要很嚴肅的討論,而抱柱之信的死亡,與羊左之交的死亡,以及伯牙為子期摔琴卻不死的舉止,三者在最後的結論時,可以相互比較與討論,探討友誼付出或是犧牲的個人意義。
前面四個故事,依序請學生思考:「這故事讓我想到甚麼?」對孩子來說,這種聯想是輕而易舉的事:「國王好壞!」「我很討厭國王,他才應該去死!」
以前孩子能說出感想就好,這次開始追問:「你從哪句話推論出這個想法?」「這句話為甚麼引起你這個想法?」「所以,從這幾句話裡面,這個腳色本身,又為甚麼會這樣做?這樣想?表示他的心內如何?」
在上一次課程,孩子們透過這樣的推論學習,發現國王其實是愛著青鸞的,只是不懂得愛的方法,所以青鸞的死,一定也使國王非常痛苦與後悔。
他們發現自己原來的感想實在是太簡單了!原來文字與事物的後面,還有一個系統,隱藏著不一樣的世界。
這時,思考開始脫離點狀,開始從整體融入。
十月六日的課程給孩子們直接看抱柱之信的短文,這是莊子的小故事。我不講解,這故事很簡單,短短兩行,文字淺顯。請學生看不懂的就提問。他們得開始學習「提問」,從提問中逐漸「發現問題」。
哲思的第二個步驟,就是自己要會有系統地發現問題,而不是教師幫助他整理問題。
一般字義討論過,文意合作解釋過,第一個就問怎麼這個人的名子叫「尾生」?好,各自先從字義「尾」和「生」來解釋、分析。尾是尾巴,推論出「尖端→最後面」、「很長→很久」兩種系統的意義。生是「生活→活很久」、「生命→生下來」兩種系統的意義。
大家再來排列組合:可能是他生下來有尾巴?可能他是生在最尖端的大哥,或是生在最後面的小弟(從他約女友、死都不走的行為推論應該是男生)?可能父母希望他的生命活很長很久?
最後從生活經驗與歷史閱讀去推論、確認最合適的答案,這部分因為孩子們的經驗真是太少了(我小時候可還真有很多同學、鄰居叫尾生這類名字啊)!所以我用講古的方式,告訴他們以前這名字很普遍。
整個過程,一面思考,一面討論,完成「用心思考的過程」。這個用心,當然不是叨叨嘮嘮的:「你們上課要用心啊!」「你看你們不用心呀!」而是在思考與討論時,「誠意正心」一直伴隨著前進。
「為甚麼父母給他取這麼簡單的名字?」
「可能是小名,所以很簡單很親切。」
「我們的父母是怎樣給我們取名字的?」
「我的名字父母說翻了很久的字典!」
「他們很愛我,給我取好聽的名字!」
「我喜歡我的名字!」
「回去和父母討論,你名字的意義!」
這是心,是小學學習最簡單、基礎的實踐。
每節課一定有小結論。我們怎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解析→組合→經驗與知識→推論→答案。這次的歸納是系統思考的起步,隨著後面故事之間的比較、對照,會逐漸擴充。
兩位孩子因故不能來上課,但這種課程是不能缺課的。這是連貫性課程(忽然發現,原來不是理科而已,國文課也有不能缺課的時候,哈哈)!還好國慶日放假,趕緊來補課。
■系統性思考的基礎──從訊息推論
(以下三張圖片是孩子們練習從訊息發現問題,再做出推論的思考架構作業,這群大約八歲左右的孩子,在教師帶領下,開始一步一步建構系統性的思考)



思考性課程最大的特色,就是教師雖然掌握脈絡,卻無法控制(也不能控制)學生的思考發展。同樣的文章,這兩位孩子不是從「尾生」開始提問的,而是從標題「莊子」就提問,因為其中一位是九月才來上課的新生,沒有在我這裡聽過莊子的故事。
「老師,甚麼是莊子?莊看起來是一個姓,他的名字叫『子』嗎?這名字好奇怪。」「從『子』能解析甚麼意義?種子嗎?兒子嗎?好像不太容易解析,能從文章其他部分推論嗎?」
兩個學生開始從其他文句推論。「他會寫這個故事,表示他是書生,『子』是書生的意思嗎?」「他的故事寫得很好,還給我們閱讀,他應該是也是老師,『子』是老師嗎?」
哇!好厲害的推論。
「找出他『寫故事、寫得很好』這兩種理由來推論,這種理由,這種句子,是甚麼事物?怎樣形容?」
「是一種訊息。」
「你們兩個從訊息中找到答案,這種推論,叫做『判斷』。但是,你們是怎樣判斷的?你怎麼知道『會寫故事』的人,應該是『書生』?」
「我以前聽的故事都是書生寫的啊!」
「還記得嗎?以前學習所知道的、發現到的、得到的感覺、想法、知識,叫做甚麼?怎麼形容?」
「經驗!」
這是上一年學習打下的基礎,透過這些基礎,經過討論,兩位學生整堂課只從「莊子」這個詞,最後自行歸納出三個重要的結論。我幾乎連修改都插不上手。
一、 只要有一個訊息,就會找到很多可能的答案。
二、 要找更適合的答案,就需要更多的訊息。
三、 兩個孩子發展出不同的說法:A答案要透過心來感受。B答案要透過心的感情來決定。說法的不同,表示這個歸納是由他們各自思考完成的,是他們個性在合作中的展現。
很好!系統性思考很明確!有哲思的味道!
■良師與英才共創學習之樂
兩組人不同時間上相同的課,發展出相似而又相異的結果。因為課程已經從教師課程(初學完全由教師規劃)發展到合作課程(學生自知啟動,教師和學生合作進行討論)。即使相同的學生,在每一次相同的教材討論中,都應該會發展出新的學習,何況兩組不同的人。這是真正動態的、發展的學習。
當然沒有困擾,等同於分組討論,分組最重要的是不要互相干擾,就會有各自獨立的進程與歸納,下一次再進行第二階段的相互觀摩、辯論、重組歸納。這就是切磋琢磨,也是分組討論的實質意義。
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一樂也!對我來說,這些孩子真是天下英才,和他們的用心有關,和他們的智商無關!
下課後,衷心喜悅,情不自禁地微笑了很久,一點都不疲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