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自7/25~7/29連續五天,修亮老師受宜蘭蘇澳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校長之邀,主持一項教學示範,透過教學實境,帶領老師們思考並嘗試開展從明明德→自知自覺,到親民→均衡溝通,再到止於至善→完美合作,從國小到大學一貫之道的人格自覺教學。這是修亮老師自從台北縣頂溪國小退休後,再次重返體制小學教學現場,協助年輕老師從自知自覺、均衡溝通、完美合作的教育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這是修亮老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寫給老師們的課程說明,電子報刊出時,這項課程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已經爭取黃校長的協助,全程錄音錄影,如果您對這些課程有興趣,請跟易學會聯繫。email:service@iching.url.tw
■你真的了解自己真實的知覺嗎?
問一個孩子「你在想甚麼?」他一定立刻回答得出來。但是你問他「甚麼是想?」他不一定立刻回答得出來,立刻回答出來的答案通常也是「他正在想的事物」,而不是「想」的定義。
如果他不能清晰的表達「想」是甚麼定義,又如何能確定自己是在想?我們如果不能清晰的表達「憤怒」「喜悅」「愛」「恨」的定義,表示我們自己並不瞭解自己是否有這些情緒。或者說: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字詞,是否代表自我的感覺。
常常有人說「我自己知道啊!這哪說得出來啊!情感知覺這種事情,不需要這樣解釋。」
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是個完全自我的人,和任何外物外人接觸,完全「照自我的感覺知覺」,完全「不需要溝通」,或者是「完全照自己的方式說,不管別人聽不聽得懂」。
人無可避免需要活在群體之中,所有的事物都需要能和其他人、其他生命、其他物種溝通,情緒情感這種感覺,只藏在自己內心是會出事的!完全不留藏,有甚麼就丟甚麼出去,也是會出事的!如何出事我想大家都了解,我不多舉例。
大家也應該都知道:看時機、看狀況,該藏的藏,該表達的表達,這樣才不容易出事!
這就是均衡,均衡是透過有知覺的選擇而完成的。
國小教育的外在目標,就是學習選擇與均衡!
均衡需要「知道那些該藏、那些該表達」,在此之前,當然也就需要知道「那些」是「甚麼」!在此之後,更需要知道「如何藏、如何表達」。
這些都需要「想」!
我怎麼知道我是生氣還是茫然還是兩者兼有甚至還加上解脫了的放鬆感?
我怎麼知道我很愛他卻又很疲累因此很厭煩憤怒無力悲傷但我仍然非常愛他?(別誤會,我說的是孤獨疲累帶著兩個幼兒在生活中奮鬥的媽媽!)
對於這些情緒,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都無能與自己溝通,怎可能做出均衡的選擇?他人必然更是只能看到你的某一種面向,看不到你的真實全貌。
後果就是自己與他人都誤會誤判。
所以,學習的第一個問題:我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真實的知覺?
■其次是溝通與合作的能力
接著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儘量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知覺?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我盡力表達之後,外人外物是否真的能了解我的知覺?並且願意回應我,與我商討合作?
這是溝通,國小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合作能力」,主要就是先具有溝通能力。
至於實踐能力,這無庸贅述,本來就包含在生活學習的一貫之中。
灑掃應對進退,內涵即是指出均衡的溝通能力。灑掃是對環境的溝通,這樣說很奇怪嗎?
不!一個家包含甚麼?不包含房子土地植物生物?太奇怪了吧?你認為一個家庭在這個房子土地環境上,居住了十幾或幾十年,生生死死風風雨雨,房子土地環境沒有浸染在你們動盪的情感中?你們不愛房子與土地?不會小心翼翼呵護維護他們?不認為它們也呵護維護了你們?這不就是某種交流感受嗎?這就是溝通,和生命之間的溝通當然完全不一樣,我們也學習著以回憶與對待生命的方式,和非生命的一切環境溝通著,即使是人工產物,因為人工產物之中,又包含著多少製造者的心與情!
還是,你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哪有這些囉嗦!」那你不必看我寫的文了,你沒有靜觀萬物的心與愛,與我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價值觀不相同,教育的目標與方式必定截然不同,不同道,是無法溝通的,單純各自表達而已,而我的目的在於溝通,因為單純的表達太冷漠了,對人群與自我都毫無助益。
這個「對人群與自我都毫無助益」的事,學校是不需要教的。學校教育,要教的就是群與己的關係,自我的自知自覺與群體的選擇、溝通,最後達到均衡的人格。
「應對」是溝通能力,「進退」是合作能力。應對就是語言上能說清楚講明白讓群體都懂,進退就是「知所進退」,甚麼時候我應該自己承擔群體責任,為眾人服務,甚麼時機我不該搶風頭,該尊重別人的專業、尊重別人的權益,是內在熱情而外在理性的選擇。
明明德→自知自覺、親民→均衡溝通、止於至善→完美合作。
從國小到大學的一貫之道。
■現代家庭喪失群性學習的功能
不同的價值觀,當然會發展出不同的教育目標與方式,教材教法也不會相同。有人會說:「讓孩子自己選擇。」「孩子自己知道。」
對,孩子如果家庭正常,他的知覺是很敏銳的,很直覺的。但是敏銳與直覺仍然只是內心的感覺,如何表達?如何溝通?如何合作?這是「群性」,不是「個性」,群性的表達溝通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必須和「外人」、「很多不一樣的人」琢磨學習。
家人從小密切的在一起,尤其是親子,不論如何溝通都能從細微處了解、互動,這是默契,是透過大量時間切磋琢磨出來的,但只要稍有分離,家人也就逐漸失去默契。孩子一陣子沒注意怎麼他就變了?不是他變了,是我們沒注意、忘記需要一直親近他。
這種事情非常普遍,尤其是現代生活,以都市小家庭、雙親上班族為主,家人的默契其實已經相當難了,親子書籍如此風行,不僅僅是嬰幼兒在水泥叢林中失去生活的本能,失去生命本質該有的許多直觀直覺,父母也失去了身為父母的直觀直覺,與大家庭的潛移默化(大家庭的潛移默化不一定是正向學習,負向學習也能教導一個父母走往正向)。形成整個家庭的無所適從,只能求助與書籍資訊。書籍資訊或許碰巧能用上,但大多時候,每個人不同,每個家庭也不同,無法類比的。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家人多親近多互相溝通,嘗試著找出自我的知覺,學習用適當的語詞、行動表達自己的知覺,達到彼此溝通的目的,最後能互相了解,恢復親密的默契。
所以,溝通是個概念,溝通下面,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適當的語詞、行動表達自己的知覺,達到彼此溝通的目的,最後能互相了解」。
天天跟孩子說十次「我愛你」,天天擁抱他十次,但平常都在滑手機放孩子一個人玩積木、洋娃娃,「在他需要的時候」沒時間和他聊天、互動(不是在你自己需要、自己想起來、或是撥個鬧鐘一小時一次的時候喔!是他需要的時候!)這種愛,你如何定義?你對愛的「知覺」與「行動」是甚麼?
■均衡的人格必須身心一貫、群己合宜
身體的行動和心靈的知覺是兩種極端→身心、虛實,能將這兩種極端連結起來,才是個完整均衡的人。
如果我打了人傷了人,卻對法官說:「我不知道為甚麼我要打他傷他,我的手自己動起來,我無法控制,也無法理解自己的身體行為,我的心不討厭不恨他。」
這不僅僅對外界群體沒有溝通能力,對自我的身心兩端也沒有溝通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不了解自己。
這還不是沒有自制力喔!沒有自制力是「我知道我為甚麼這樣做,但是我控制不了我的憤怒或恐懼,所以我選擇打他傷他。」沒有自制力是自己選擇的!不了解自己不是選擇,而是無知。無知是沒有選擇能力的,選擇是一種理性判斷的行為,無知則是純情緒性的行為。
沒有情緒便不是生命,但所有的情緒必須透過理性選擇來表達,這是學習的目標。國小學好基礎,到成人才能仍然保有豐沛的熱情與冷靜理性的選擇。國小沒有學好,長大了就會往「冷漠自私的理性」,與「躁動自私的情緒」這兩端發展,失去均衡。
在學習上均衡的定義,就是「身心一貫」「群己合宜」的狀態。
回過頭來,前面一開始說到「表示我們自己並不瞭解自己是否有這些情緒,或者說: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字詞,是否代表自我的感覺。」
所使用的字詞,如果沒有統一的定義,若是只能「我自己知道啊!這哪說得出來啊!情感知覺這種事情,不需要這樣解釋。」
那就沒有表達,也沒有溝通。你說:「我很快樂。」可能你想表達的是有品味的享受自我在寧靜的環境中悠揚思考。而從我私人的定義,我會認為「你正在無腦放鬆自己看著不知所云的綜藝節目。」
在學習中,所有的字詞都需要統一的定義,而統一的定義,需要彼此不斷在對話中討論說明解釋琢磨,而這些討論說明解釋琢磨,需要沒有情緒的合作能力,也需要自己非常了解自己,說得出來自己真實的情感情緒。
各位或許比較能體會:學習上均衡的定義,就是「身心一貫」「群己合宜」的狀態,這些話的意思了。
那麼,你在想甚麼?
「想」是甚麼?
你有在想嗎?還是只跟著我的話語被帶著走?
你看著這篇文章,所「想」的一切,都是在認同或者不認同我的「想法」所說出來的「說法」,所謂的認同、不認同是「我以前的經驗也是這樣或不一樣」、「大多教授學者媒體也是這樣說或者不是這樣說」,還是你自認為進一步的在「批判」我:「從XX教育理論來說他的講法如何如何。」
不論是認同、不認同、批判,再進一步:「為甚麼你會這樣想?」「為甚麼教授學者媒體那樣想?」「為甚麼XX教育理論這樣講法這樣做法就是達到目標?」「教育的目標真的僅僅就是這樣?目標下來的教學範圍該怎麼分?教材該怎麼選?教法該怎麼調和?這樣有一貫嗎?為甚麼該這樣變通?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我自己?甚至只是為了課程與行政?」
教育是一種學習與選擇?怎樣的學習與選擇?你怎麼想?
如果知道自己在看這篇文章時,一開始我想到哪些,接著我擴張哪些想法,消解或替換哪些想法?「為甚麼?」原因自己也透徹知道,這是「自知」。
以後呢?我對國小教育的基本概念有些變化,我的行動也會有些變化,可能暫時不動,可能非常細微,只能看機會,但是我知道我從內在有些變化,和外在的互動也有些變化。這是「自覺」。
「自知」是內在對自我的透徹察覺與表達,「自覺」是透過群體的觀察體認與合作行動,對,即使是自己彷彿孤獨的行動,都是一種合作,因為你確實在為群體進行著行動,不論眼前是否有人知曉,群被你影響著(如同學生與家長被教師影響,不論他們是否理解是否能「想」,當然,教師的責任是盡力教會學生想),善的影響,這是合作。
■「知」是個性,「覺」要靠群性來完成
我教學生,一切要從「想」「知道自己在想」「知道該如何想」開始,後面才能接續學習「思」,當然,我要先定義一下,方便溝通。
「想」是比較浮泛的,想知識、想事件、想東想西,不論有沒有脈絡,都會想,想也很可能不知不覺。
「思」是自知自覺的,必然有脈絡的。
一般人喜歡說「思考」,不過是多加個形容詞「考」,「考」是「老」的意思,表示「想很多、想很久」,因為有脈絡的思,需要廣闊又長久的想。
沒有這樣的統一說明定義,學習怎麼能溝通啊!將來怎麼能合作啊!
在學習中,「先知先覺、後知後覺」的差異是沒什麼重要的,只要能達到「自知自覺」就是成熟的人格。但教育的不好,就只剩下「不知不覺」,許多人認為自己知識很高,品味很高,很有個性,最多不過是「自知」而已,做不到「自覺」。知,確實屬於個性,覺,沒有群性無法完成。
所謂的教育,就是選擇與均衡,選擇你是否只要個性不要群性,選擇你是否只要自我不在乎群體,選擇你是否只注重人類利益不理會環境中其他生命與非生命。選擇你是否內外身心合一,還是虛偽的喊著道德正確口號卻暗中攫取私人利益。
這是所有教學需要學習、建立的概念,知覺概念。
不是國語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等等等,就是個概念,一以貫之所有科別的人格概念。在小學,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及,是以灑掃應對進退的方式與步驟,在六年之間一點一點建構起來的。
看起來很不好教給兒童,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兒童,那就請老師們看看我怎樣教吧!這一個重要單元,只有兩節課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以往我是花一個月來啟蒙的。我只能稍微引一下,不過還是能看到一點頭緒。
一起試試看吧!
其餘的課堂概念說明,有時間再寫出來了!打字對我的腰痛、視網膜剝離、肩關節僵直都極為吃力,畢竟老了,即使我一直維持運動,身體實在會越來越艱難,有空再把其他課程的概念寫出來吧!
另外,這星期的暑期主題課程,其實是排得很滿的,等於是一、二年級兩年的課程,被切割出最重要的幾個「重點關節」獨立來上課,對學生來說,沒有前後逐步的引導與擴張,其實單點學習是相當吃力、茫然的,但是教師也需要學習,教師有機會一起學習,學生才能更有收穫,所以為了教師學習,我也盡力努力試試看。
謝謝大家
2016/7/18
各位好!
這只是課程第一天的說明,其他的課程,我的腦袋裡有滿滿的想法,但沒力氣打字了。有空再寫吧!
我還是認為排半天上課對學生比較好。
老師當久了都知道,學生整天坐在教室上課是很艱難的,下午其實我都安排活動性課程。
例如第一天學的是:想。就帶學生走到四周環境擇物觀察,請學生記錄自己看到甚麼(格物致知),直覺想到甚麼(誠意),思考的脈絡如何?是從經驗還是資訊?是只有知識的想,還是有情感的想?只有自己的情感還是能體會別人的?只有人的想法還是有和觀察物互通的?最後萬物之間是甚麼關係的「大思想」?(正心)
走回來其實還需要分組交換意見、討論與報告,最後要個人寫成一本有插畫與圖片資料的論文。
課程本來應該是這樣交錯進行,自我與群體,靜思與行動,不斷均衡調整,學習才會不斷開展。
照這樣一堂課需要兩、三天以上的時間來進行了,這樣就是真正的課堂實務。
不過要中午下午大太陽下,出外景做田野觀察,那就不是怕學生艱難,而是怕我的身體支持不了,畢竟這10年來,我從死亡邊緣康復得很慢。
看看狀況吧!我也很猶豫,帶學生做田野做報告很喜悅的........或許我的情緒能撐起我的身體。
大致說起來,一天至少進行一個主題吧!上午課堂上課,下午調查報告。
大家有甚麼想法,也可以一起說說看,在現實生活的安排中,我常常會過於感性,會疏忽掉理性的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