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電子報 第七十期
2016.08.01 出刊
■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十年乃字──兩岸陽明文化貴陽交流研討會記聞◎文/劉君祖
■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五十六】羝羊觸藩◎文/劉君祖
■ 【易學偶拾‧第五十二】溫馨家人◎文/邱雲斌
■ 【樓醫師專欄】節氣養生_立秋◎文/樓中亮
■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知覺啟蒙第一課 岳明國小2016暑假數學故事與兒童哲學課程說明◎文/王修亮
■ 【小子易遊未盡/最新專欄】有大過,怎麼矯正?◎文/王蘭生
■ 【志學集】七月流火時,我們一起讀困卦◎文/李世明
■ 【學會公告二則】易經基礎班台北台中聯合招生◎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二則】夏學論集八邀稿啟事◎文/劉君祖
 
【劉老師的講學動態】
 
十年乃字
──兩岸陽明文化貴陽交流研討會記聞
◎文/劉君祖

7月8日尼伯特颱風襲台,所有航班停飛,我們一行人整整延遲一日赴貴陽,9日匆匆參加晚宴,10日上午才是此行的主題:「海峽兩岸陽明文化交流研討會」。這次會議台方的召集人是曾活躍政壇的蘇進強,同行還有熟識的傅慰孤將軍,以及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的李明輝研究員、海洋大學專攻陽明學的楊正顯教授等。前一天是規模頗大的「生態文明貴陽國際論壇2016年會」,我們只是列席參觀,所以也沒錯過甚麼,只是苦了主辦方的臨時航班調度。9日上午去桃園機場時櫃台前人山人海,有人經濟艙排了一百分鐘才拿到票,我因公務艙省心早早入內。兩岸以及國際局勢的消長盈虛也跟這類似吧,不是說甚麼 起個大早卻趕上晚集嗎?


▲圖說:老朋友一起出席會議,左為台方召集人蘇進強,中為傅慰孤將軍。

論壇中安排了我作15分鐘的主題演講,題為「易簡以成:依易經略衍知行合一之道。」《繫辭傳》簡能開端,以知險知阻結束,與王陽明標榜良知良能知行合一之道全通。咸卦第四爻憧憧往來,孔子宣稱「一致而百慮」,又稱「精義入神以致用」;損卦第三爻三心二意,孔子稱萬物化生為「致一」。一非量詞,而是完整不可分割之意。知行不可分割,天人不可分割,體用合一非二,老子稱「王侯得一以為天下貞」,《繫傳》稱「天下之動貞夫一」。「一致」、「致一」的「致」字,即「致良知」之「致」,為推衍擴充至極之意。《大學》格物致知之旨,陽明與朱熹異解,遂有古本今本之爭、德性涵養與知識建構歧異。其實熊十力在《讀經示要》中已經融通甚明,《大學》本文並非「欲致其知者先格其物」,而是「致知在格物」,推擴良知於萬事萬物的實際接觸和研究上,才形成知識蘊養智慧,由體起用,會用證體。《中庸》稱:「尊德性而道問學。」「而」是「能夠」,尊德性就能道問學,一氣貫下,不是平行的兩條路線。所以成己必須成物,成物亦在成己,這是性之德,合外內之道,故時措之宜。

易中言志多言行,志為心之主,樹立生命主宰後敦篤實踐,信受奉行。屯、臨初爻皆稱志行正,履、否、未濟四爻稱志行也;晉三爻志上行,豫四爻志大行;升、巽彖傳稱志行。豐卦明以動,故成豐功偉業。履三爻獨眼龍兼跛腳,遂遭虎噬;歸妹初、二爻殘缺互補,可以轉吉。

蒙卦果行育德,蠱卦振民育德,坎卦常德行習教事,晉卦自昭明德,蹇卦反身修德,幾乎就是王陽明一生的寫照。復卦見天地之心,復以自知,為德之本,正是致良知。張載膾炙人口的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皆由此而來。既濟高居君位的第五爻拈出實、時二字,就是中華道統的正法眼藏!未濟第五爻稱:「貞吉,無悔。君子之光,有孚,吉。」光貞有孚,則是心嚮往之的理想境界。

演講最後拉回現實,我以千載一時稱之。南海風雲正緊,列強無理壓迫在即,和平振興、國祚緜長遭受莫大考驗。正所謂:「滄海一聲笑,滔滔世上潮。誰負誰勝出,天知曉?」有道是:「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王陽明、曾國藩以文臣統兵建功立業,可算內聖外王知行合一的典範,時移勢變,事蹟俱往矣!我們今日所面對的難局何止倍蓰?如何活用知行合一的智慧化解之,才是真王道,才是格物致知啊!

會議結束,下午集體赴修文縣陽明洞參觀,懷想前賢天泉證道之情,人生習坎動心忍性恆如是。11日團員還去黃果樹瀑布遊覽,我廿年前去過就不隨行了,按原定計畫包車再去修文雲盤山陽明精舍拜訪蔣慶,私淑康有為自修而通公羊春秋的儒者。毓老師生前曾透過學生約他於深圳見面,因故而未成,我曾於2004年夏由成都轉貴陽和他會晤,還在精舍待了一宿,與他切磋論道一日夜,是相當難得的問學經驗。

一別十二載,精舍林木蔥鬱,蔣慶儒風依舊,旁邊多了位隨侍弟子姚舜雨,不到卅歲的讀書種子,還有位辭官下來任學術助理的范必萱女士。奉元樓上飲茶,我將新出的毓師讀易筆記及自己的《繫辭傳詳解》贈他,他也回贈了這些年來建構政治儒學的所有書籍。當年他期許我整理易中王道思想之論述,論文有之,專書尚無。我占問他往下十年的發展,為屯卦初、三、五爻動,齊變為謙卦,可說完全應驗。屯是草莽開山,初爻盤桓居貞建侯大得民,精舍志業正如是;三爻即鹿無虞,惟入於林中,辛苦而未必遂志;五爻屯其膏,小貞吉大貞凶,資源有限故施未光,然已確立謙謙君子的品牌與風範。而今大勢又有變遷,神州大地重構夏學的渴求如火串燒,蔣慶字勿恤,所謂勿恤有慶,晉卦第五爻與升卦彖傳皆有稱道,再往後十年,他能晉能升而獲志行嗎?


▲圖說:一別十二載,再相逢時蔣慶儒風依舊,最左是隨侍弟子姚舜雨,不到卅歲的讀書種子。

當場連同他所提的其他重要問題,我都用手機瞬間成象,也都簡要回覆。易經是含藏無量信息的大數據庫,翌日我就隨團去參觀貴陽大力發展的訊控中心,想起蔣慶說的話:大數據只是科技,而易經卻有靈性之光,似同而實不同。我當下再問,果然易為不變的復卦,具見天地之心,而大數據庫為晉卦上爻動變成豫卦,晉其角道未光,可能因嗜欲而淪為明夷的黑暗之心。信息連通控制成這樣,人際幾無私密可言,若無靈性節制,對文明發展是福是禍還真難言啊!

本期目錄...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五十六】
 
羝羊觸藩
◎文/劉君祖

繼上月英國脫歐之後,世勢仍動盪不息。法國尼斯海濱公路上凶犯駕卡車瘋狂碾人,還選了714國慶作案,死傷慘重。

翌日土耳其軍方發動政變,槍砲聲大作,雖遭弭平,多年積累的矛盾及往後腥風血雨的清算鬥爭後患無窮。美國警察殺黑人激起種族仇恨而報復,也是好幾起,據統計美國一年死於槍擊的至少一萬三千多人,遠超過戰死的兵員。這個世界到底怎麼了?我們要如何去理解與面對?

囂騰甚久的南海仲裁案出爐,全無意外的菲律賓無理卻勝訴,還搭上台灣的太平島成了礁岩,美國蠻橫的霸權心態已昭然若揭。國際本無真正公理,多為叢林法則下的現實利益的爭奪,易經的噬嗑與賁二卦相綜一體申之甚明。令人擔心的倒是台灣新政府的應對失宜,此案已鬧騰多年,卻似毫無準備荒腔走板,相對大陸的沉著佈署有理有節,此中若無隱情,至少也是無智無能。中共黨慶時海軍誤射飛彈害死自方漁民,民進黨全代會絕口不提兩岸關係,大連旅遊團返機場高速路上火焚全滅,520之後的僵局未解,反而日益艱困,未來還會如何演變?

回顧既往,跨入廿一世紀後幾乎沒一件好事,總是大規模的天災人禍不斷。911的恐怖攻擊掀起序幕,往後的愈反愈恐,乃至今日的ISIS濫殺無辜且破壞歷史文物,真的已成為CRISIS的代名詞。915的金融風暴尚未解決,大國間以鄰為壑的貨幣戰爭加劇衝突,舉世貧富懸殊更嚴峻深重,不滿現狀的畸零人多了,一旦按捺不住就會爆發破壞體制的事件,而且有樣學樣,引發連鎖反應,極難有效防範。

我占問當今世勢,得出大壯卦二、三爻動,齊變有震卦之象。大壯四陽積聚,剛躁以動,最易惹禍招災。二陰在上、四陽在下,又有大兌之象,孔竅全開感情用事,衝動起來忘勞忘死。二爻爻辭:「貞吉。」還能按捺得住。三爻爻辭:「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厲,羝羊觸藩,羸其角。」就像發情的公羊般不顧一切往前衝刺,結果羊角卡在藩籬裡弄傷,終究難以突破。大壯之震,真是切合今世莽撞躁動之象。震卦大象傳稱:「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一波接一波的震撼,大家都活在不可測的恐懼裡不得安心。

大壯卦時當驚蟄、春分節氣,乍暖還寒時候,晝夜溫差大,以養生來講是最須注意之時,許多名人都於此時往生。開春後的陰曆二月,凡事宜靜養不宜躁動,心肺功能差的尤其危險。卦辭「利貞」,大象傳稱:「君子以非禮弗履。」雜卦傳明示:「大壯則止。」都警惕人勿輕舉妄動,動則得咎。再看六爻爻辭,無一鼓勵冒進。第四爻末稱:「藩決不羸,壯于大輿之輹。」看似車強馬壯突破藩籬,不久即成強弩之末,消耗殆盡,故而爻辭先稱:「貞吉,悔亡。」固守就吉,免貽將來之悔。五爻「喪羊于易」,上爻「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無攸利。」終究卡住進退失據,一無所得且深陷危境。

大壯四陽積聚,陽氣壯盛,動則得咎卻是為何?主要是五、上爻屬天位皆陰虛,代表天時未至也未居主導的君位,少壯徒逞血氣之勇只會帶來破壞,難以成事。《論語》中孔子稱少之時戒之在色、壯之時戒之在鬥。老子則稱:「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唐代玄奘高徒辯機和尚犯戒與高陽公主私通,事發被處死刑,何以致此?有學生占問即為不變的大壯卦,可見遏抑人情有多難,而衝動肇事的後果多麼慘烈!

如今這癲狂亂世,有剝極而復之時嗎?還是仍未到谷底,生死恐怖顛倒夢想總無止息?我於戒懼中以五到七年為期,占問往後世況,得出蠱卦二、三、上爻動,齊變為坤卦。蠱卦物腐蟲生,積弊深重,正須大力度整飭以撥亂反正,稱為幹蠱。二爻爻辭:「幹母之蠱,不可貞。」累世共業堅固,消解不易,只能徐徐圖之,七年之病無法以三年之艾治癒。三爻爻辭:「幹父之蠱,小有悔,無大咎。」改革的大方向正確,雖欲阻礙仍堅定推動。上爻爻辭:「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終於清除業障成功,世風大有改善。坤卦代表胸懷廣土眾民,策略則須順勢用柔以落實成效。若果如是,歷經一番大亂後仍有海晏河清的可能,值得藏器以待時啊!

本期目錄...

【易學偶拾‧第五十二】
 
溫馨家人
◎文/邱雲斌

盛夏酷暑,各地屢破高溫記錄。天地之間,其猶蒸籠乎?所幸丘園山居多蔭,仍靠兩只老風扇,搖頭晃腦的申命行事,勉強攪出一室和風。

入夜,室內悶熱,老媽搬了塑膠椅,到竹林下納涼,我也亦步亦趨,緊跟在側。這下,立馬感受到直接的溫差,和夜涼如水的氛圍,同時勾起的童年回憶,沒有電視,沒有冷氣的日子,夏夜不都是在曬谷塲,在瓜棚豆架下,聽阿婆講古,在搖落的滿天星斗中,沈沈睡去。

怎麼溫暖的家,拘滿一室悶熱,反逼你走向野外的習習涼風?

易經繫辭下傳第二章所舉制器尚象十三卦中,即有標記人類文明進化史中,即記載著「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代表雷天大壯卦,上卦的震,是東方甲木棟樑,構築出下卦乾為宇的空間,堅固的宮室,可以護衛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家室,是重要發明的里程碑之一。

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家始終是中國人最基本的親情凝聚單位,禮記大學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更是家國治理的關鍵。

易經第37卦即家人卦。講家庭結構、成員、教育、治理、分工、總則,彖傳即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正家而天下定矣。」正是修齊治平理念的落實。

家人卦卦象風自火出,正點出親蜜團結的一家人,朝夕相處,容易帶來摩擦,或因財產利益分配等,搞得水火不容。所以,第38卦綜卦即為火澤睽卦,家人馬上反目成仇,其志不同行,化玉帛為干戈,這是我們最常見的人間悲劇。

緊接著第39卦是序卦中唯一不在上下經開始或結束時,以錯卦方式連接的。告訴我們家人失和,即掉入跛足,寸步難行的窘況。到第40卦為雷水解卦,表示沒有什麼事是不可以解決的。解卦正好又是家人卦的錯卦,一者激勵我們家人精誠團結,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凡事皆可迎刃而解。一者警告我們,由家人卦到解卦,是個激流中的大漩渦,一旦捲入,會像鬼打牆般,在其間沈淪翻攪,永世不得脫身。

所以,大詩人杜甫在蝸居的茅屋被秋風所破之後,悲慟之餘,大呼:「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最能讓人體會一個安身之家的重要。但這只是民不聊生之際,百姓對一個家的硬體建構,最卑微的需求,現代人在「豐其屋,蔀其家」之餘,是不是更應該充實營造帶來家庭和睦的軟體,即家人卦君位五爻小象傳說的,「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從建立一個溫馨有愛的溫暖家庭,到治國平天下,易經也提出諸多治理辦法,其中的主軸,乃在由風火家人卦,到其交卦火風鼎卦,兩者間以烹飪的象來連結。

家人卦二爻即稱「無攸遂,在中饋。貞吉」講女主內,要求古代女人為家庭犧牲自我的理想,勤儉持家,張羅開門七件事,家裡永遠飄著飯菜香,負責一家的溫飽。

到了鼎卦,也是以烹飪取象,彖傳說:「鼎,象也。以木巽火,亨飪也。」但鐘鳴鼎食的格局,遠在家人卦之上,所以彖傳再敘,「聖人亨以享上帝,而大亨以養聖賢。」聖人以烹調美食,好酒好肉敬獻上天,天人交流,替天行道之後,再養聖賢及培植接班人,讓政權永續經營。而鼎卦政權的穩固,仍靠千萬個平安家庭為基石。

和老媽在晚風徐送的清涼夜,逸興橫飛的聊著,慶幸自己年屆花甲,尚有慈母閒話家常。明天的酷熱又算什麼呢?

本期目錄...

【樓醫師專欄】
 
節氣養生_立秋
◎文/樓中亮


五運六氣已經來到了四之氣,而節氣到了立秋,天氣仍然炎熱,常見皮膚過敏,睡眠品質不佳、口苦、腸胃不適的情況,除了要注意排除夏季瘀積的濕熱之氣,更需要養脾,來看看如何保養。

毛巾按摩法︰準備一條乾毛巾,雙手拉住毛巾頭尾,來回乾刷後背約3~5分鐘,到微微發熱為止,每天早、晚各一次,因為後背有許多的膀胱經穴道,按摩背部可以幫助排毒去濕熱。

茶飲︰淡竹葉5公克,麥門冬3公克,用1500~2000毫升的水,煮開5分鐘後當茶喝,可以清熱,生津,改善睡眠品質,一週喝2-3次即可。

(本文承蒙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提供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讀友,特此致謝。)

本期目錄...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
 
知覺啟蒙第一課
岳明國小2016暑假數學故事與兒童哲學課程說明
◎文/王修亮


編按:自7/25~7/29連續五天,修亮老師受宜蘭蘇澳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校長之邀,主持一項教學示範,透過教學實境,帶領老師們思考並嘗試開展從明明德→自知自覺,到親民→均衡溝通,再到止於至善→完美合作,從國小到大學一貫之道的人格自覺教學。這是修亮老師自從台北縣頂溪國小退休後,再次重返體制小學教學現場,協助年輕老師從自知自覺、均衡溝通、完美合作的教育工作中,找到自己的價值。這是修亮老師在正式上課之前寫給老師們的課程說明,電子報刊出時,這項課程雖然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已經爭取黃校長的協助,全程錄音錄影,如果您對這些課程有興趣,請跟易學會聯繫。email:service@iching.url.tw

你真的了解自己真實的知覺嗎?

問一個孩子「你在想甚麼?」他一定立刻回答得出來。但是你問他「甚麼是想?」他不一定立刻回答得出來,立刻回答出來的答案通常也是「他正在想的事物」,而不是「想」的定義。

如果他不能清晰的表達「想」是甚麼定義,又如何能確定自己是在想?我們如果不能清晰的表達「憤怒」「喜悅」「愛」「恨」的定義,表示我們自己並不瞭解自己是否有這些情緒。或者說: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字詞,是否代表自我的感覺。

常常有人說「我自己知道啊!這哪說得出來啊!情感知覺這種事情,不需要這樣解釋。」

按照這樣的說法,我們就是個完全自我的人,和任何外物外人接觸,完全「照自我的感覺知覺」,完全「不需要溝通」,或者是「完全照自己的方式說,不管別人聽不聽得懂」。

人無可避免需要活在群體之中,所有的事物都需要能和其他人、其他生命、其他物種溝通,情緒情感這種感覺,只藏在自己內心是會出事的!完全不留藏,有甚麼就丟甚麼出去,也是會出事的!如何出事我想大家都了解,我不多舉例。

大家也應該都知道:看時機、看狀況,該藏的藏,該表達的表達,這樣才不容易出事!

這就是均衡,均衡是透過有知覺的選擇而完成的。

國小教育的外在目標,就是學習選擇與均衡!

均衡需要「知道那些該藏、那些該表達」,在此之前,當然也就需要知道「那些」是「甚麼」!在此之後,更需要知道「如何藏、如何表達」。

這些都需要「想」!

我怎麼知道我是生氣還是茫然還是兩者兼有甚至還加上解脫了的放鬆感? 我怎麼知道我很愛他卻又很疲累因此很厭煩憤怒無力悲傷但我仍然非常愛他?(別誤會,我說的是孤獨疲累帶著兩個幼兒在生活中奮鬥的媽媽!) 對於這些情緒,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都無能與自己溝通,怎可能做出均衡的選擇?他人必然更是只能看到你的某一種面向,看不到你的真實全貌。

後果就是自己與他人都誤會誤判。

所以,學習的第一個問題:我們是否真的了解自己真實的知覺?

其次是溝通與合作的能力

接著的問題是:我們是否能儘量完整的表達自己的知覺?

當然還有一個問題:我盡力表達之後,外人外物是否真的能了解我的知覺?並且願意回應我,與我商討合作?

這是溝通,國小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合作能力」,主要就是先具有溝通能力。

至於實踐能力,這無庸贅述,本來就包含在生活學習的一貫之中。

灑掃應對進退,內涵即是指出均衡的溝通能力。灑掃是對環境的溝通,這樣說很奇怪嗎?

不!一個家包含甚麼?不包含房子土地植物生物?太奇怪了吧?你認為一個家庭在這個房子土地環境上,居住了十幾或幾十年,生生死死風風雨雨,房子土地環境沒有浸染在你們動盪的情感中?你們不愛房子與土地?不會小心翼翼呵護維護他們?不認為它們也呵護維護了你們?這不就是某種交流感受嗎?這就是溝通,和生命之間的溝通當然完全不一樣,我們也學習著以回憶與對待生命的方式,和非生命的一切環境溝通著,即使是人工產物,因為人工產物之中,又包含著多少製造者的心與情!

還是,你認為「無生命的物體哪有這些囉嗦!」那你不必看我寫的文了,你沒有靜觀萬物的心與愛,與我的價值觀大相逕庭,價值觀不相同,教育的目標與方式必定截然不同,不同道,是無法溝通的,單純各自表達而已,而我的目的在於溝通,因為單純的表達太冷漠了,對人群與自我都毫無助益。

這個「對人群與自我都毫無助益」的事,學校是不需要教的。學校教育,要教的就是群與己的關係,自我的自知自覺與群體的選擇、溝通,最後達到均衡的人格。

「應對」是溝通能力,「進退」是合作能力。應對就是語言上能說清楚講明白讓群體都懂,進退就是「知所進退」,甚麼時候我應該自己承擔群體責任,為眾人服務,甚麼時機我不該搶風頭,該尊重別人的專業、尊重別人的權益,是內在熱情而外在理性的選擇。

明明德→自知自覺、親民→均衡溝通、止於至善→完美合作。

從國小到大學的一貫之道。

現代家庭喪失群性學習的功能

不同的價值觀,當然會發展出不同的教育目標與方式,教材教法也不會相同。有人會說:「讓孩子自己選擇。」「孩子自己知道。」

對,孩子如果家庭正常,他的知覺是很敏銳的,很直覺的。但是敏銳與直覺仍然只是內心的感覺,如何表達?如何溝通?如何合作?這是「群性」,不是「個性」,群性的表達溝通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事情,必須和「外人」、「很多不一樣的人」琢磨學習。

家人從小密切的在一起,尤其是親子,不論如何溝通都能從細微處了解、互動,這是默契,是透過大量時間切磋琢磨出來的,但只要稍有分離,家人也就逐漸失去默契。孩子一陣子沒注意怎麼他就變了?不是他變了,是我們沒注意、忘記需要一直親近他。

這種事情非常普遍,尤其是現代生活,以都市小家庭、雙親上班族為主,家人的默契其實已經相當難了,親子書籍如此風行,不僅僅是嬰幼兒在水泥叢林中失去生活的本能,失去生命本質該有的許多直觀直覺,父母也失去了身為父母的直觀直覺,與大家庭的潛移默化(大家庭的潛移默化不一定是正向學習,負向學習也能教導一個父母走往正向)。形成整個家庭的無所適從,只能求助與書籍資訊。書籍資訊或許碰巧能用上,但大多時候,每個人不同,每個家庭也不同,無法類比的。最好的方式,仍然是家人多親近多互相溝通,嘗試著找出自我的知覺,學習用適當的語詞、行動表達自己的知覺,達到彼此溝通的目的,最後能互相了解,恢復親密的默契。

所以,溝通是個概念,溝通下面,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適當的語詞、行動表達自己的知覺,達到彼此溝通的目的,最後能互相了解」。

天天跟孩子說十次「我愛你」,天天擁抱他十次,但平常都在滑手機放孩子一個人玩積木、洋娃娃,「在他需要的時候」沒時間和他聊天、互動(不是在你自己需要、自己想起來、或是撥個鬧鐘一小時一次的時候喔!是他需要的時候!)這種愛,你如何定義?你對愛的「知覺」與「行動」是甚麼?

均衡的人格必須身心一貫、群己合宜

身體的行動和心靈的知覺是兩種極端→身心、虛實,能將這兩種極端連結起來,才是個完整均衡的人。

如果我打了人傷了人,卻對法官說:「我不知道為甚麼我要打他傷他,我的手自己動起來,我無法控制,也無法理解自己的身體行為,我的心不討厭不恨他。」

這不僅僅對外界群體沒有溝通能力,對自我的身心兩端也沒有溝通能力,換句話說就是不了解自己。

這還不是沒有自制力喔!沒有自制力是「我知道我為甚麼這樣做,但是我控制不了我的憤怒或恐懼,所以我選擇打他傷他。」沒有自制力是自己選擇的!不了解自己不是選擇,而是無知。無知是沒有選擇能力的,選擇是一種理性判斷的行為,無知則是純情緒性的行為。

沒有情緒便不是生命,但所有的情緒必須透過理性選擇來表達,這是學習的目標。國小學好基礎,到成人才能仍然保有豐沛的熱情與冷靜理性的選擇。國小沒有學好,長大了就會往「冷漠自私的理性」,與「躁動自私的情緒」這兩端發展,失去均衡。

在學習上均衡的定義,就是「身心一貫」「群己合宜」的狀態。

回過頭來,前面一開始說到「表示我們自己並不瞭解自己是否有這些情緒,或者說:我們並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字詞,是否代表自我的感覺。」

所使用的字詞,如果沒有統一的定義,若是只能「我自己知道啊!這哪說得出來啊!情感知覺這種事情,不需要這樣解釋。」

那就沒有表達,也沒有溝通。你說:「我很快樂。」可能你想表達的是有品味的享受自我在寧靜的環境中悠揚思考。而從我私人的定義,我會認為「你正在無腦放鬆自己看著不知所云的綜藝節目。」

在學習中,所有的字詞都需要統一的定義,而統一的定義,需要彼此不斷在對話中討論說明解釋琢磨,而這些討論說明解釋琢磨,需要沒有情緒的合作能力,也需要自己非常了解自己,說得出來自己真實的情感情緒。

各位或許比較能體會:學習上均衡的定義,就是「身心一貫」「群己合宜」的狀態,這些話的意思了。

那麼,你在想甚麼?

「想」是甚麼?

你有在想嗎?還是只跟著我的話語被帶著走?

你看著這篇文章,所「想」的一切,都是在認同或者不認同我的「想法」所說出來的「說法」,所謂的認同、不認同是「我以前的經驗也是這樣或不一樣」、「大多教授學者媒體也是這樣說或者不是這樣說」,還是你自認為進一步的在「批判」我:「從XX教育理論來說他的講法如何如何。」

不論是認同、不認同、批判,再進一步:「為甚麼你會這樣想?」「為甚麼教授學者媒體那樣想?」「為甚麼XX教育理論這樣講法這樣做法就是達到目標?」「教育的目標真的僅僅就是這樣?目標下來的教學範圍該怎麼分?教材該怎麼選?教法該怎麼調和?這樣有一貫嗎?為甚麼該這樣變通?是為了學生還是為了我自己?甚至只是為了課程與行政?」

教育是一種學習與選擇?怎樣的學習與選擇?你怎麼想?

如果知道自己在看這篇文章時,一開始我想到哪些,接著我擴張哪些想法,消解或替換哪些想法?「為甚麼?」原因自己也透徹知道,這是「自知」。 以後呢?我對國小教育的基本概念有些變化,我的行動也會有些變化,可能暫時不動,可能非常細微,只能看機會,但是我知道我從內在有些變化,和外在的互動也有些變化。這是「自覺」。

「自知」是內在對自我的透徹察覺與表達,「自覺」是透過群體的觀察體認與合作行動,對,即使是自己彷彿孤獨的行動,都是一種合作,因為你確實在為群體進行著行動,不論眼前是否有人知曉,群被你影響著(如同學生與家長被教師影響,不論他們是否理解是否能「想」,當然,教師的責任是盡力教會學生想),善的影響,這是合作。

「知」是個性,「覺」要靠群性來完成

我教學生,一切要從「想」「知道自己在想」「知道該如何想」開始,後面才能接續學習「思」,當然,我要先定義一下,方便溝通。

「想」是比較浮泛的,想知識、想事件、想東想西,不論有沒有脈絡,都會想,想也很可能不知不覺。

「思」是自知自覺的,必然有脈絡的。

一般人喜歡說「思考」,不過是多加個形容詞「考」,「考」是「老」的意思,表示「想很多、想很久」,因為有脈絡的思,需要廣闊又長久的想。 沒有這樣的統一說明定義,學習怎麼能溝通啊!將來怎麼能合作啊!

在學習中,「先知先覺、後知後覺」的差異是沒什麼重要的,只要能達到「自知自覺」就是成熟的人格。但教育的不好,就只剩下「不知不覺」,許多人認為自己知識很高,品味很高,很有個性,最多不過是「自知」而已,做不到「自覺」。知,確實屬於個性,覺,沒有群性無法完成。

所謂的教育,就是選擇與均衡,選擇你是否只要個性不要群性,選擇你是否只要自我不在乎群體,選擇你是否只注重人類利益不理會環境中其他生命與非生命。選擇你是否內外身心合一,還是虛偽的喊著道德正確口號卻暗中攫取私人利益。

這是所有教學需要學習、建立的概念,知覺概念。

不是國語數學社會自然藝術等等等,就是個概念,一以貫之所有科別的人格概念。在小學,當然不可能一蹴而及,是以灑掃應對進退的方式與步驟,在六年之間一點一點建構起來的。

看起來很不好教給兒童,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兒童,那就請老師們看看我怎樣教吧!這一個重要單元,只有兩節課的時間實在是太短了,以往我是花一個月來啟蒙的。我只能稍微引一下,不過還是能看到一點頭緒。

一起試試看吧!

其餘的課堂概念說明,有時間再寫出來了!打字對我的腰痛、視網膜剝離、肩關節僵直都極為吃力,畢竟老了,即使我一直維持運動,身體實在會越來越艱難,有空再把其他課程的概念寫出來吧!

另外,這星期的暑期主題課程,其實是排得很滿的,等於是一、二年級兩年的課程,被切割出最重要的幾個「重點關節」獨立來上課,對學生來說,沒有前後逐步的引導與擴張,其實單點學習是相當吃力、茫然的,但是教師也需要學習,教師有機會一起學習,學生才能更有收穫,所以為了教師學習,我也盡力努力試試看。

謝謝大家

2016/7/18

各位好!

這只是課程第一天的說明,其他的課程,我的腦袋裡有滿滿的想法,但沒力氣打字了。有空再寫吧!

我還是認為排半天上課對學生比較好。

老師當久了都知道,學生整天坐在教室上課是很艱難的,下午其實我都安排活動性課程。

例如第一天學的是:想。就帶學生走到四周環境擇物觀察,請學生記錄自己看到甚麼(格物致知),直覺想到甚麼(誠意),思考的脈絡如何?是從經驗還是資訊?是只有知識的想,還是有情感的想?只有自己的情感還是能體會別人的?只有人的想法還是有和觀察物互通的?最後萬物之間是甚麼關係的「大思想」?(正心)

走回來其實還需要分組交換意見、討論與報告,最後要個人寫成一本有插畫與圖片資料的論文。

課程本來應該是這樣交錯進行,自我與群體,靜思與行動,不斷均衡調整,學習才會不斷開展。

照這樣一堂課需要兩、三天以上的時間來進行了,這樣就是真正的課堂實務。

不過要中午下午大太陽下,出外景做田野觀察,那就不是怕學生艱難,而是怕我的身體支持不了,畢竟這10年來,我從死亡邊緣康復得很慢。

看看狀況吧!我也很猶豫,帶學生做田野做報告很喜悅的........或許我的情緒能撐起我的身體。

大致說起來,一天至少進行一個主題吧!上午課堂上課,下午調查報告。

大家有甚麼想法,也可以一起說說看,在現實生活的安排中,我常常會過於感性,會疏忽掉理性的脈絡。

本期目錄...

【小子易遊未盡】最新專欄
 
有大過,怎麼矯正?
◎文/王蘭生

編按:王蘭生,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畢業,現任職於文化部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擔任副主任。公職生涯前半段從事都市規劃及建築相關業務,自35歲後轉為文化行政。自詡成為一個具有科學思維而具人文情懷的讀書人。民國 99年開始自學易經但不得其門而入;直至102年因機緣認識劉君祖老師才開啟了學易之門,正式進入臺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向劉老師學易,至今已邁入第三年,現為劉老師所開《春秋繁露》班學生。學習易經往往可將生活中所遇諸事證諸卦象易理,趣味無窮,正所謂「藉占習易,藉易修行」。

朋友們或多或少有進劇場觀賞演出的機會,無論是傳統或現代戲曲作品,透過劇本及角色的演出往往能將世間萬物之情透過一方舞台重新詮釋,感動人心。劇場的發展早於人類聚落形成之時即同步產生,發展至今,現今世界上許多城市也多以擁有一座現代化劇場為傲,一方面為文化力的代表,另一方面則結合觀光,發展表演藝術文創產業。

台灣近年來北、中、南各大都市都有許多地標性的劇場陸續興建,台中歌劇院日前宣佈將於9月正式開幕,而位在台北士林芝山捷運站旁的臺灣戲曲中心亦將於年底完工試營運,明年正式啟用,這是文化部專為傳統藝術表演團隊量身打造的專業性劇場,大表演廳共有1035席位、小表演廳有350席位。我和同仁負責該項工程,近一年多來為了工程進度費盡心思。

舞台燈光、音響及懸吊系統是劇場非常重要的設備,一場演出必須在這些器材密切配合下方能完成,因此劇場工程是一項精密的軟硬體整合的大工作。為求專業,臺灣戲曲中心舞台上方共設計了72根吊桿,這些吊桿未來在演出時可配合劇情需要懸掛布景、各式道具、燈具等演出設備,依劇情所需升降自如。這些吊桿以鋼索懸空垂吊,並透過設置於7樓、離地近35米高的鋼樑及滑輪系統固定。每根吊桿空重250公斤,72桿全部滿載時負重達50公噸,因此無論在工程施作或者未來營運演出時,都必須嚴格注意安全。

話說今年4月份72根吊桿組裝完成,進行細部調校時,竟然發現負責支撐所有桿具的主滑輪鋼樑不知何時被鋼索扯彎而水平位移了10公分,原本挺直的鋼樑已成弧狀,固定鋼樑的膨脹螺絲亦被硬生生地自牆壁中扯出,現在僅是空桿即變形如此,遑論加上佈景道具後的重量將使鋼樑彎曲更加嚴重甚至毀損,重以噸計的吊桿可能凌空砸下。這一驚非同小可,問題若不處理將成為劇場的不定時炸彈,無論是對目前在現場工作的工人或未來在舞台上的演員都會造成生命的威脅。整體工程已經落後,現在又出現設備結構的問題,正當大家心急如焚的準備開會商討對策時,我暗自凝神占問,這可以解決嗎?得〈大過〉卦二、三、四爻齊變為〈比〉卦。〈大過卦〉超負荷,真是貼切呀!

先說〈大過卦〉的象,中間的四個陽爻像極了眾多平行排列的吊桿,端點的滑輪樑力道不足,一如陰爻虛浮;九二「過以相與」、九三「棟橈」「不可以有輔也」,果然受力過大不堪負荷而曲橈,凶險已極;但是還好九四爻動:「棟隆吉,有它吝」「不橈乎下也」,三爻變為比卦,看來尋求外援尚有機會轉危為安。看了卦象,當下心安不少,但仍然忐忑。

緊急開會研議釐清責任後,由結構技師研提補強方案,決定在原滑輪鋼樑側邊增補兩組鋼構桁架加強支撐,並用機具將彎曲的部件強力反向頂立復原即可。改善完成之後又經過2個多月的觀察,已維持穩定。

〈比〉卦彖辭:「比,輔也,下順從也。原筮元永貞,无咎。以剛中也,不寧方來,上下應也。後夫凶,其道窮也。」這不正是以增設輔助鋼架來補強支撐力的作法嗎?且若不馬上處理後果將不堪設想,整個補救過程就是先「棟橈」,再經由外力支援讓鋼樑再「棟隆」,一點兒都不複雜,簡單確實。

事發之後,整起事件在劇場界傳言不斷,甚至以訛傳訛、誇大其辭。台灣媒體界生態特殊,唯恐天下不亂,一家媒體記者在聽聞消息之後來電劈頭就問:「你們戲曲中心的屋頂鋼棚是不是塌了?」並執意要求獨家現地查訪。我們為了澄清傳言,特別安排了一場現地實勘記者會,邀請所有媒體參加,主動介紹戲曲中心各項軟硬體設施及這次滑輪樑事件的處理方式。然而這樣的做法則破壞了那位記者想獨爆新聞的計畫,惱怒至極。當然在記者會現場,她提出許多不懷好意而尖銳的問題。

果不其然,當晚這家媒體電子報出爐,我老闆憂心忡忡地傳來內容,新聞標題是:「計算錯誤!戲曲中心大鋼樑歪一邊!」內容則尚稱平實,但標題過於聳動。這年頭政府怕媒體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我能體會老闆的心情,便暗自占問這篇報導對我們有何影響?結果是〈履〉卦二、四爻變為〈益〉卦。

原來我們踩了老虎尾巴,「履虎尾」啦!得罪了記者。〈履〉卦注重實事求是,按部就班,「履和而至」、「履以和行」。我們仍須做應做的事,並以和為貴、「匪寇婚媾」,在這樣的情形下,只要不自亂陣腳,「履道坦坦、中不自亂」、且依九四爻辭所示:「履虎尾,愬愬終吉。」敬慎小心即可轉危為安,化險為夷,甚至反而有益。

我向老闆說了卦象,她半信半疑;但妙的是第二天翻開報紙,同一媒體的同篇報導,不知何故標題竟然變成:「戲曲中心鋼樑歪斜變位11公分,傳藝中心:已補強。」內容不變而標題改了,效果全然不同,甚至若干程度還為戲曲中心做了另類行銷,不損反益!卦象應驗。

對抗大過的方法,或許就是「履道坦坦」,老實面對、迅速處理、確實矯正,便能「幽人貞吉」。


▲圖說:臺灣戲曲中心是專為傳統戲曲打造的舞台,年底即將試營運


▲圖說:72根吊桿可掛載布景、道具及各式燈光營造戲劇效果

本期目錄...

【志學集】
 
七月流火時,我們一起讀困卦
◎文/李世明


七月讀書會是由劉文山老師主講,雲斌老師介紹他有深厚的理工科系理論與實務經驗,在研讀易經後,是難得的文理兼修人才。文山老師則以讀書會要先研讀指定書本後再討論,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下次讀書會討論前,先將楊定一博士《全部的你》讀完,下次探討井卦將有更深的體會。

本月研討主題:困卦—有言不信。所有煩惱都是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從困卦来看阿德勒博士的個體心理學,並從憂患九卦中的困卦,來探討煩惱的根源及解決的方式。重要的不是你經歷了什麼,而是如何運用它。阿德勒心理學對於「人類生活」的看法是以「目的論」出發,例如說人之所以生氣,採取「憤怒」的手段,其實是為了達成個人獨特的目的。不要逃避眼前的課題,總有必須面對的時候。每個人都有改變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改變未來的力量。繫辭下傳第七章中提到憂患九卦中,「困,德之辦也」,先解釋「德」所隠含的意義。困卦大象傳曰:「澤無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說明「命」是天的運作、是無限的;「志」是人的作為,是有限的。天命中對人生三大課題──1、工作的任務;2、交友的任務;3、愛的任務。自己的天命是什麼?意義並非因狀況而定,而是依我們賦予狀況的意義來決定。可見天命的認知及完成是需要透過「困」的過程。

二十一世紀西方顕學阿德勒的「個體心理學」中説明,人所面對的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人都是用一種利己的方式在看世界,意圖將個人對「我的現狀」的種種不滿,歸咎於某些原因,譲自己認為這一切都是「無可奈何」等理論。困卦彖曰:「困,剛揜也。」坎剛為兑柔所揜,九二為二陰所揜,九四、九五為上六所揜。顯示人在困卦的處境下是極端的苦悶,正是所謂的有志難伸、有言不信。困卦的解決由上六䦕始,上六:「困于葛藟。于臲卼。曰動悔。有悔。征吉。」象曰:「困于葛藟,未當也,動悔有悔,吉行也。」「動悔有悔」之「動悔」是指動輒有悔。「有悔」是又悔,但不動更有悔,越知有悔而越能悔,故能出困,故征吉。有言不信,在困之時,由言語的處理不能解決問題,必須靠「行」方可得吉。

下次讀書會的日期是八月十九日,探討主題是「井」卦的啓示;請先研讀楊定一博士《全部的你》。

本期目錄...

【學會最新公告】
 
 

易經基礎班台北台中聯合招生

◎編輯部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自8月5日(週五)起在台北、台中分別開辦三個不同時段的《易經》基礎課程。歡迎有識之士共同來學習一項陶冶身心,活學活用的經典智慧。

8月5日(週五)下午班的任課教師為邱雲斌,為前任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理事長,現專任講師;亦為資深媒體人。9/6(週二)晚上班的任課教師為謝金勳,是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現任理事;11/14(週一)晚上班的任課教師為資深會計師夏豫先生。他們都是劉君祖老師的學生,隨師習易十餘年,學養深厚,也有豐富的教學經驗。授課內容包括認識先天八卦、後天八卦,再詳細講解《易經》卦爻辭、解說《易經》架構、並介紹十翼導覽等。以現代生活應用為例,內容活潑,易學易懂。。

上課時間:週五台北班 8/5起,每週五下午15:00~17:30
     週二台中班 9/6起,每週二晚上19:00~21:00
     週一台北班 11/14起,每週一晚上19:00~21:30

課程費用:每堂250元,48堂課共計12000元。(凡入學者自然成為本會會員,按規定需繳500元入會費及500元年費,共計1000元)

上課地點:台北班: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台北市紹興北街23號3樓,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台中班:台中市西屯區文心路三段 456號裕民汽車二樓會議室。

報名辦法:台北班請洽易學會:電話:02-23957395 (週一至周五)下午2:00-6:00,台中班:電話0912-863-519, 或email:service@iching.url.tw

繳費辦法:
匯款/ATM
戶  名: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銀  行:國泰世華銀行(013)華山分行
帳  號:118-03-500007-1
【繳費完成後請電郵至:yhhsia@moeaboe.gov.tw 並留下姓名及聯絡電話,若是以ATM繳款,請順便告知卡片"後五碼"數字】

本期目錄...


通志成務,憂患興邦
夏學論集八邀稿啟事

◎劉君祖

世勢劇變,災禍連生,天下憂患怵人心魂,所謂生死恐怖顛倒夢想,我們真的已身處佛經所言的末法時期嗎?古訓殷憂啟聖多難興邦,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孟子宣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黃帝陰符天地人合發殺機,結果萬化定基,范仲淹主張先天下憂後天下樂。回究易理,憂患情深,習坎繼明勿庸論,專闢憂患9卦三陳細述,理氣象數密合天人,令人極度驚艷,若深悟且能果行育德,必有休否傾否之功。丁酉晚春,夏學論集八設定主題為《通志成務,憂患興邦》,集眾議以全面探討大易的憂患意識與無畏行動,期我同道,共襄盛舉。

論文題綱截稿:2016.12.1 論文截稿:2017.2.28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www.twechi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