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2016年7月25~29日連續五天,修亮老師受到全國第一個公辦民營小學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校長之邀,主持一項教學示範,並持續協助該校教師設計課程並實際授課。這是第三天課後的教師討論,王老師過去在頂溪國小的教學雖然是全科自編教材,但她帶領老師們如何用現成的課本進行教學,在循序漸進的概念與教學操作引導之後,她建議「師生一起重寫課本」,把不符理想的教科書當範本,把修訂過程中的思考和討論當作學習。
【第三天教師討論】
(以南一版教科書課文爲討論對象)
這個課本給我們的概念是:家人有誰?家人要和和氣氣的相處。它已經定位了家是「甜蜜蜜」的,至於他們的現況是什麼,他們將來要面對的是什麼?都沒有涉及。所以,如果家的組合不是爸爸媽媽、小孩、寵物,其它的家就不是甜蜜蜜了,那怎麼辦?小孩子不能沒有性別,我是男生,但是我可能喜歡背娃娃,也可能不喜歡背娃娃。這都是教師要關心的。
一年級只有個性沒有群性,我只能用他自己的個性去推導到群性,而且要在生活方式裡一步一步慢慢渲染。就像今天某某在前面排積木時遇到困難,被別人講,她就哭了,她是一個自尊心比較強的孩子,後來就一直不願意參與,直到講等號的定義時,她舉手發言,才又一起參與。但是另一位某某某,我就想,我今天忘了跟他說:如果你覺得站在王老師旁邊學不到,那你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來學。結果太趕了,我後來就直接問他,你覺得你用自己的方法可以學到什麼?
如果跟父母開家長說明會的時候(很多家長會懶得來),我一定先去跟家長講,你來學校只花3小時,如果你連3小時都不給我,那你希望我花多少時間給你的孩子?我也一定會問父母,你覺得「群性」是什麼?家庭是處理個性的地方,一個人需要群性也需要個性,那群性是學校教的,群性是什麼?是溝通,所以他在學校一定會遇到人際互動的爭執,就要學習互動與溝通,這就是群性。當學生本身遇到群性挫折的時候,家庭處理群性的態度跟學校處理群性的態度跟方法一樣嗎?應該不一樣。那你們可以試試往這個方向練習,學習很客觀的跟父母溝通之後,慢慢自信出來,也會讓父母沒有話講,即使口頭上不見得認同,但他還是會因為道理講不過你,覺得你是對的。
互動,所以兩個人都要動,一個動一下,退一下,另一個道歉一下,進一下,才有辦法溝通嘛!依家長的態度應變,說話的態度來調整一下,我們雙方都學習調整一下,讓事情可以有機會處理得合於教育性。
物化的孩子都是以自己的利益為主,整個人格物質化,對自己沒好處,他就不這樣做。這樣的孩子其實我也沒有能力改變,但我曾經說過,只要孩子少退步就好,連家庭教育都偏差了,那他在學校教育裡吸收的可能連一分都不到。整個人格教育裡,家庭教育是七分,學校教育是三分,這種孩子到最後只能學到知識跟能力,感情都學不到。如果這類的孩子我看得到改變的效果,那我會願意花這種時間,如果看不到效果,那我就不會花這種時間,這就是當老師的理性,如果他有機會可以改變,日後改變社會,促進社會更和諧、更均衡,那麼我現在投入時間,是站在我的責任上思考,對社會的效益更好。對於家庭極弱勢的孩子,我一定要把持這種為人師的理性,我(教師)是屬於所有的孩子,必要時我必須要切割分配,讓這個孩子可以自己漸漸有自信,可以獨立起來,因為我畢竟不是所有孩子的媽媽,如果是要當孩子的媽媽而不是老師,就一定會有偏心,老師的態度是很重要的,不能有所偏頗。
以前我們是在「群必須要相處,但己經有一些自己的個性」的基礎下,編輯教材。其實小學一年級剛入學的時候是要講一些群體規則的,但是不能直接講群性,又要講得有趣。二年級還是以「我」為主,但要知道別人也是中心,所以你要學著瞭解別人。一年級是自我觀察比較多,二年級仍是主觀的觀察,從我的主觀去推論別人。二年級要有能力公開講述自己的觀察與跟別人溝通的方式;三年級要練習從一個事件的脈絡,解析自己與別人交錯的關係,明白自己在什麼狀況下會生氣,別人呢?別人也會因為什麼樣的情形生氣?所以我應該怎麼做?看到別人怎麼說的時候,我又要怎麼做?真正瞭解別人及自己的個性,以及我跟別人的個性應該怎麼交融?還要去對照一年級時的自己,感覺有什麼不一樣,建立反省的基礎,到了四年級才能學習合作。
怎麼教學生討論?格物致知在第1、2節課時都會先講。要先讓學生分組,分組後怎麼跟別人表達或溝通都要先講過。比方說:「來!我們分成兩邊,或分成三組,每個人先講一次。」輪流講完以後,再整合成一組的想法,最後再分組發表,彙整全班的意見。像學習共同體的座位排法,那比較適合2個人討論,適合高年級針對較深的內容來討論;中低年級,尤其是低年級人數多一點,比較適合圍成圈圈、面對面,會比較好討論,也可以增加他們對群性差異性的瞭解與溝通。
進入課文時,要讓學生學會提問題,一年級到二年級要讓他學會看見問題後面的層次,一年級要有一個層次,二年級要有二個層次,一上帶他提個問題,並允許他提字面上的問題,例如:一起成長是什麼意思?(1)為什麼我們以前是舊世界?(2)舊世界不是文章中出現的,所以屬於第二個層次,為什麼不是舊世界?(3)學習氣氛是在討論中平等對待,例如:把每個人的問題寫出來,遮起來,大家分別猜猜看,他為什麼會提出這個問題?讓每個人都發表的機會,沒有名字,但是可以讓大家都動腦想一想。以後,有些層次較淺的問題,也比較不會再問,不是怕被別人笑,而是覺得沒有必要,因為孩子也學會分清楚問題的層次了。
我建議,先選一篇,帶討論之後,也可以跟學生一起討論,師生一起重寫課文內容,寫在課本旁邊,還順便教學生認識註解,完成文章內容。另外,我還會教學生認識「字眼」,就是文章裡面的關鍵詞、關鍵句、關鍵字,找出這些跟文章內容的關係,這些字眼一定要會認或要會寫,註解的部份組合起來,也會變成我們自己編寫的課文,順便教他們怎麼排列,到底先教課文、還是注音、國字、還是註解,整個的概念是什麼,最核心的概念是什麼?可以拿一本是生字本,另一本是他自己討論的課文,生字都寫下來,變成是他自己的課本。
一年級還是以社區和自我的個性為主,那家庭的主題,我會以農耕或建築業的勞工生活,在這個土地上有哪些家庭的狀況為例。如果一年級年紀太小,我會選國外不同狀況的家庭類型,來讓他們瞭解各種不同形式的家。從植物入手比較單純,動物的互動就比較多,人的互動就更複雜。
伸延性思考,就是把自己的思考並排再加以比較,樹還會有分成大樹小樹,一樣有花有葉,所以他們都是植物。植物就是最上層的概念。大樹公寓,如果他只是當成別人的食物,那麼大樹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植物太少,可以從山、石、水、火、風,讓大自然所有的感覺都出來,這樣到二年級才能講客觀。一上:我怎麼看這個世界?一下:從家出發探索群的起始點,但家又是個特別的地方,是個培養個性又是開始學習與群互動的地方;家又是對自己的個性完全包容的地方。二年級講述社區,包括社區中各種各類的工作都要稍作介紹。瞭解社區怎麼形成的,人際互動己經可以擴張到整個社區的範圍。三年級時,整理一個人的成長是經歷過體驗、掙扎、衝突,明白一個人的個性養成的歷程是多麼不容易,學習自知自己的個性是如何構成的歷程。國語生字是以六書作為教學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