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電子報 第八十九期
2018.03.01 出刊
■ 【學會活動紀實】向太師母致祭 - 側記◎文/陳亞莉
■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七十五】鳴鶴在陰◎文/劉君祖
■ 【易學偶拾‧第七十一】鳥焚其巢◎文/邱雲斌
■ 【樓醫師專欄】健康觀念_元宵節賞燈會,湯圓怎麼吃?◎文/樓中亮
■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三年級之前學會自知自覺◎文/王修亮
■ 【詩情話易之十六】只是柯村趙四郎◎文/唐德清
■ 【小子易遊未盡】解困上上籤◎文/王蘭生
■ 【學會公告三則】觀行天下~夏學論集九催稿啟事◎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三則】易經基礎班 台北班◎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三則】易經基礎班 台中班◎文/編輯部
 
【學會活動紀實】
 
向太師母致祭 - 側記
◎文/陳亞莉

戊戌年春節原本計劃大年初五到咸臨書院團拜;不幸,太師母於農曆年前臘月二十七日駕鶴西去。我們知道前陣子太師母因身體不適,出入醫院多次,後來都順利過關,想她老人家應該可以回家過年了~ 無奈這「年」對老人家來說,果真是一個大挑戰!於是改團拜為到太師母靈前致祭。

太師母的靈位安設於她老人家生前的寓所;這樣太師母應該會很高興回家,同時老師與家人也方便早晚祭拜。

大年初五下午一時大夥兒相約捷運站集合;學長、同學們都紛紛到來,住在台中的謝金勳學長也特地搭高鐵北上致意,真是有心!感謝師母還特地到捷運站與我們會合,帶領大家走捷徑。

一進門,老師身著白色唐裝已在場等候我們的到來。靈堂就設在客廳,窗明几淨,家中的擺設,可看出太師母整理得井井有條,而且有三代同堂成長的記憶。太師母的遺照;溫柔慈祥的微笑,靈堂前的鮮花飄香,夾帶者靜謐的沉香,老師為我們點香,師母引導我們一一上香祭拜,香插好後向老師、師母各別行禮,老師、師母也各別回禮以示感謝!


▲左上圖:老師,師母各站一方答禮   右上圖: 太師母遺照


▲以上圖說:大家排隊一一上香致祭


▲左上圖: 廖婉如同學上香致祭   右上圖:老師師母氣色甚佳

待大家都上香致祭完成,師母示意我們坐下來,喝杯水~ 我們一行二十多人,將這客廳填滿,也顯得溫馨!老師聊了太師母最後的情況,師母也感恩太師母的貼心,做七都將在星期日,子孫們較方便參加,已選擇莊嚴的承天禪寺為太師母做七的法事。談著談著~老師提醒大家要溫習功課,3/22 復課要考試!(嚇我們!)老師還是非常關心兩岸情勢,師母耳提面命大家要用功讀書,大陸復興中華文化,咸臨書院就是種子團隊,一旦機會到來,大家都要準備上臺講經了!反正我們有老師的著書做後盾!話雖如此,我們大夥都你看我、我看你,眼光中充滿了「沒自信」,這真是要各自努力了!我們還聊了占卦、繁體字對中華文化的重要性~ 等話題。已經有十多天沒見到老師、師母;今日見到他們二位氣色甚佳,我們放心多了!

聊了一個多小時;也該告辭了! 兒女成長,父母老去~是自然的定律!父母親還健在的人~ 要多珍惜與父母相聚的時間!有個很殘酷的說法「見一次少一次」的確有道理!

本期目錄...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七十五】
 
鳴鶴在陰
◎文/劉君祖

戊戌立春後,整個台灣仍籠罩在鎮日陰雨昏黑、天寒地凍的氛圍裡,節氣當晚花蓮還爆發大地震,死傷不輕。我九四高齡的老母親住院治療多時,病況一直不穩,我們兄弟姊妹幾家大小趕到醫院好幾次,白天夜晚都好怕聽到電話鈴聲響。四年多前,父親過世時的情景依稀在目,這種感覺就是驚心動魄,懸念不安。由甲午到戊戌,自己也江湖事煩,歷經不少塵劫,去探望老媽的時間不多,心底當然也清楚:看一次少一次。

相識逾半世紀的老友振宗寄來每年初的明信片,稱太歲戊戌雙尅我的生辰,大運巳又沖母宮亥,防丁母憂云云。聽說不少朋友的至親插管臥床多年,渾噩形同枯楊,我們則早棄此想,這半年送醫急治住院四回,內心當然有所準備。我習易逾四十年,不涉也罕言命理,並非深閉固拒,而是越此大有勝境在。多少次佇立慈親病榻前,看著手機介面上的易占卦象,受想行識業念翻騰,確是冷暖自知。

四十多年前即知父親會先母親而去,老媽一生持家備嘗辛苦,與老病抗爭亦示現強韌的生命力,而又不失安命慈惠的豁達心懷。我多少在猜她會選何時撒手塵寰,臘月廿七日上午,手機聲響,趕到病房時,各項指標已很不樂觀。二姊、以炤俯身跟媽說話,已經往勿恤和跟著觀音菩薩走的路數推衍,還說看到老媽眼角有淚痕。我澄念占出隨卦五、上爻動,隨為震宮歸魂卦,〈大象傳〉稱:「君子以嚮晦入宴息。」慈母勞苦一生,俯仰無愧,隨時遷化,即將安息。下卦震居東方,上卦兌為西方,自東徂西,日出日落,茹素念佛終生,確定如願往生西方淨土矣!

隨卦第五爻居君位,爻辭稱:「孚于嘉,吉。」上爻為兌悅之極,爻辭稱:「拘係之,乃從維之,王用亨于西山。」信受奉行,不離不棄,追隨而至法喜極境。

午後暫離返家略憩,招呼母女補眠,我在沙發上蜷臥不到半小時,鈴聲再響。自己獨行回至病房,一個多小時後,16:16螢幕上心搏曲線拉平,媽走了!留給親人無盡哀思與眷念。我以手機聯繫各處,心中了然媽的體恤,垂危之際還盡可能照顧周到,非大慈至愛不能。今後自己隨緣化育,定當永誌不忘。

往生室中八個小時的助唸,佛號如潮聲聲續,人逝耳識仍通,我非佛子,對四句六言卻素有感應。四年前老父辭世,我占得助唸之功為艮卦二、三、上爻動,上爻宜變成謙卦。敦艮吉,以厚終,老父並未信佛,仍斷捨離而登極樂。而今助唸老母,則為兌卦二、四、五、上爻皆動,齊變成頤卦。兌卦上爻值宜變成履卦,爻辭稱:「引兌。」一路孚兌、商兌,終至接引行到西方法喜窮極之境,頤卦頤養天年,經遊魂而往生。麗澤兌,無言之說,無心之悅,忘勞忘死,兌之大,民勸矣哉!

當天深夜,我獨自隨靈車至二殯,又隨車移靈至母宅,水源快速道路上行車稀少,窗外夜色濃黑如墨,一路轉折上下坡,跟著駕駛複誦提示,童稚迄今與母親的相處情景浮上心頭。悠悠六十餘載,逝者恆如是,光陰不暫停。

隔日偕妻女妹為母親選棺木,短短四年間來此三次,很快選定烏心石的一款,占象為不變的臨卦。卦氣正當臘月,〈大象傳〉稱:「澤上有地,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臨、觀二卦一體相綜,西方三聖像中,左觀右臨,觀即觀世音,臨為大勢至。〈雜卦傳〉稱:「臨觀之義,或與或求。」人生行事,施與受之間,孰有功德?孰承福報?臨卦之前為豫、隨、蠱三卦,豫想未來,隨時變化,蠱成過去。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俱往矣!《焦氏易林》中孚詞云:「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與天相保,行者危殆,利居善喜。」多年來我見母親,見她皮膚潔緻,總呼她「大美人」,她也總是回應:「老美人啦!大美人在那兒!」手指兒媳以炤。

合臨、觀二卦,則成中孚卦象,是為彌陀法身。末法時期拯濟一切眾生,惟孚是尚。卦辭稱:「豚魚吉。利涉大川,利貞。」豚魚為士庶人祭祀之禮,精誠信受,普渡慈航。孚字爪下有子,母鳥孵育幼雛,卵翼後代無盡愛。親情共鳴,烏聞反哺,慈母雖逝,眷戀終身。中孚九二爻辭稱:「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

本期目錄...

【易學偶拾‧第七十一】
 
鳥焚其巢
◎文/邱雲斌

山居老友老范在春節前走了,兩個月前得知病情,已是肝癌末期,來不及多交待什麼,匆匆就此別過。

去參加告別式,居然除了村長以外,只來了三、五位鄰人,到底是寒流來襲,還是人情真的澆薄如紙。

易經旅卦上九爻:「鳥焚其巢,旅人先笑后號啕。 喪牛于易,凶。」是每個人這付臭皮囊最後的歸宿。當頭一棒,「鳥焚其巢」,稱鳥不稱人,原來在天地之間,萬物即芻狗,人和鳥沒有什麼兩樣;人稍微有了點知覺,卻恣意享樂揮霍,得意的笑。一旦面對油盡燈枯,再痛悔惋惜,號咷大哭也無濟於事。人生哭著來,有幾人能笑著走?

喪牛于易。爻辭作者再以牛喻人之肉身,就在此不經意、輕易當中,歸塵歸土。最讓人怵目驚心的是小象傳,一點都不客氣的道出「喪牛于易,終莫之聞也。」絕大部份的人生之旅,不管在世時權勢財富地位,曾經多麼顯赫,到頭來還是無聲無息,沒有人聽聞過,只是時間的遲早而己。

老范也曾風光一時,一者他膽識高,體力好,是山村有名的獵人,一直到近年提倡保育才完全無用武之地。也因為他對附近山勢熟悉,曾經冒險深入山區,營救迷途登山客,而獲頒全縣好人好事代表。並且精於各項工藝,植栽,什麼冷僻的樹種,他只要瞄一眼,立刻可以分辨,且詳細說明其用途。我們丘園從陂塘引水至百公尺開外的菜圃,也請他製造了一座不用電力馬達,利用虹吸原理的抽水設備,至今好用非常。

當然,這些小事都離旅卦的目標,即五爻的「射雉。一矢亡,終以譽命。」要離得太遠太遠了!凡夫俗子都以為凡走過必留下痕跡,五爻的終以譽命,要求絕不只於此。可以說要將個人的榮譽,與上天所交付的天命相結合。可以用儒家所追求的三不朽來解釋。(見左傳襄公二十四年)「豹聞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意思就是說:『最好的方法是修養自身品德;其次是為國家社稷立下重大功勳;其三則是有足以為後人典範的嘉言、著作留下來。』能有這三者(立德、立功、立言。)其中之一,則足以成為後世楷模,即使歷時久遠,也不會被世人遺忘,這才夠格稱作是『不朽』。由此可見,其標準之嚴格。

草草公祭了事,不勝唏噓之餘,突然殯儀館裡起了騷動,一部漂亮的休旅車停駐。有人悄聲說「縣長來了!」只見苗栗當今縣官,有點吃力的扶著拐杖下車,先到約好的大戶人家公祭,一大圈輪完,居然到了老范這邊,沒有靈堂的神牌處致意,且不論生張熟魏,應該都是轄下子民,一一上香禮敬。家屬受寵若驚,這麼大的官,親來致意,紛紛含淚答禮。

這是另外一章了,老范草民一個,選舉到了,縣太爺犧牲坐衙門辦公的時間,帶著走動不便的身軀,來給他送行,亦屬殊榮。而真正看在家眷及鄉下人的眼裡,這可真是有情有義的父母官,這比握手鞠躬,送禮買票都要管用,所謂「臨觀之義,或與或求。」是也!心裡幫老范默禱,值了,老友一路好走!

本期目錄...

【樓醫師專欄】
 
健康觀念_元宵節賞燈會,湯圓怎麼吃?
◎文/樓中亮

元宵節為傳統的民俗節日,流傳到現在,則變成觀賞燈會、猜燈謎與吃湯圓的節日。

而吃湯圓的習俗,據傳是古時候的名臣東方朔,為了幫助久未與家人團聚的宮女(宮女名為:元宵),藉由元月十五做湯圓供奉火神君,讓元宵得以和家人見面因而流傳下來的習俗。湯圓主要是由糯米製成,古籍的《本草綱目》中有提到, 糯米性味甘溫,可以補中益氣、暖脾胃,但較不易消化,包有餡料的4~5顆湯圓,熱量就等於一碗白飯,來看看怎麼吃最健康!

誰比較不適合吃或少吃湯圓?

腸胃容易脹氣、消化不良或有潰瘍,糖尿病、高血脂的人,儘量少吃,一般健康的成人,一天吃4-5顆,是沒有問題的。

(本文承蒙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提供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讀友,特此致謝。)

本期目錄...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
 
三年級之前學會自知自覺
◎文/王修亮


編按:民國九十年,教育部開始推動九年一貫,鼓勵教師自編教材,修亮老師 有一種「教育界終於懂得尊重國中小學教師專業的欣喜」,於是她開始了無比艱辛,也無比雀躍的自編教材生涯,並前所未有地建構了一套以「兒童人格自覺」為核心的教學範型。她的教學目標,是奠定孩子發展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能力基礎。因為國中小學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人格建構,不是職業培訓或學術研究,而人格建構必然需要身心均衡的教材與生活實踐,教師不可能只需要技術知識或學術思想能力,身教是人格教育的基本需求。國小教師若無法以身教實踐人格的理論,對國中小學生只會形成反教育。本刊將逐次刊出修亮老師當年的教學日誌,以及從2017年秋天開始陸續寫出的回顧與整理,希望能拋磚引玉,帶起更多共鳴與實踐的力量。

2004年三年級下學期教學日誌整理

(原紀錄)
中華民國93.2.10.
今天第一次讓學生自行定義一個字多方的意義,以及如何運用某個意義。(註1)

以往我都會先舉例引發,今天我不舉例,讓他們自行舉例並分析,從字在情境的運用經驗中探索字的意義。

學生的表現相當不錯,這樣的目的仍然是學習統一性的溝通,效果也滿不錯,學生能掌握到溝通的重點:自己能完整的說清楚,並且讓別人明白。

以往我要求學生完整的說一句話(註2),現在因為學習字詞意解釋,更進一步要求他們完整的說一個意義。將來才能說一段完整的情境,並配合學習詞性文法,這是比較技術學習的部分,也是作文的前置學習。

我一直認為若非天賦的藝術創作,一般這種「人工技巧需求強烈的」人文作文,四年級以前都只是各種語文的前置學習,包括閱讀,閱讀與作文是一體的兩面,無可分割。

2017年整理與評論

(註1)

一個字從形音義上的認識來說,其實都很龐大而專業。原則上我用六書教生字,但是甲骨文、金文甚至楷書其實並不統一,許多字有好幾種寫法,加上歷史變遷,音與義變化繁多,在有限的學校學習時間裡,很難窮究其理。

國小學習不可能如此完整,卻也不能過於簡略。拿捏的標準在哪裡呢?大概就在「生活所觸及」的範圍內吧!

所以每當認識一個生字,我會請學生們舉出「所有他們曾經看過的這個字,相關的詞」,每個人先寫在自己筆記本上,再分小組整理在該組小白板上。(註3)

這個詞既然他們曾經看過,表示在生活中他們接觸得到,使用得到,即便有些罕見用法,能讓孩子如此記得,也表示具有某種美感或趣味,很值得學習。提出字詞的人儘量提出自己的定義,其他人可以補充,必要時教師也協助引申。

相關詞都找出來之後,小白板羅列在黑板上,透過剛才的字詞定義,進行分類寫在大黑板上。分成哪幾類,也由學生討論、決定。

熟知這些詞彙的意義與運用之後,可以開始「詞彙創意」,請學生嘗試將一個情境、感受、形容等意義,與其他相關詞組合起來創造一個「新詞」。這部分常常會有些新奇古怪的創意,但是只要創作者能理清義明的解說,同學們又贊同,在班上流行起來也很有趣啊!

然後就可以分組玩一些造句遊戲,不單單是一個詞造一句話,而是儘量用黑板上所有的詞,拼裝成有意義又通順、甚至還具有美感的句子。一樣每個人先進行自己的造句,寫在筆記上。然後各組討論,進行拼裝、組合,最後各組將不同的句子寫在該組小白板上,到黑板共同展示與說明,並接受學生問答。 這樣的過程,從傳統角度來說就是「造詞」、「造句」,但是詞本來不應該是學生「自己造的」,而是「先從生活中發現使用的」。

透徹詞的本意解析,之後所創造出來的詞才能是有意義有道理的,不是天馬行空的碰運氣亂掰。

不論是文意整體還是單字單句,文字確實都是一種創造,只是群體學習的創造必然需要理性的思考與溝通,這是群體學習與個性創造最大的不同。孩子仍然需要天馬行空的創造,也應該給予孩子展示「隨意創意」的機會,但是那不需要我教,也不需要在課堂正式討論與規劃。

這些學習法是一年級就開始的,只是一年級時,學生的語文接觸面並不廣泛,閱讀量也不很充足,方法運用也不夠熟練,大多由我主導字詞的收集、解析。二年級逐漸放手,三年級則想盡辦法讓他們自立,一開始似乎學得太少都沒關係,多鼓勵幾次,此時學生們也學會查字詞典、看百科,教他們判斷「常用」、「少用」、「罕用」,這方法很快就能熟練。

到了高年級時,生字學習基本上是由學生自行分配準備工作了,每個人這個星期準備哪一個生字資料,透過學生所學習的分工合作規劃進行。通常我不佔用學生回家時間,都在課堂上安排「小組時間」,讓學生們各自整理資料或是同組討論、互相幫忙,這也是學習實踐。

(註2)

所謂「完整的說一句話」,是因為常常和學生討論時,會遇到下列情形:

你們認為孫悟空的心情如何變化?」
「憤怒!」
「你們認為情境中甚麼狀況使他憤怒?」
「豬八戒。」
「………….你們在玩是非選擇題喔?」

可能由於家庭或社會習慣,孩子們常常都以簡短的單字、詞彙,來表達一個需要深思熟慮的問題。能夠簡潔明快當然是好能力,能夠正確地指出核心也表示他們確實對情境了然於心,但是快速思考近乎於直覺,不是在學習「自知自覺」過程中合宜的方式。

三年級以前要學到深刻的「自知自覺」,就得要清晰認知自我思考的每一個步驟。能說出每一個步驟,就表示他確實想過每一個步驟。

所以我從一年級開始,就要求在班上正式討論時,一定要說「一句完整的話」。如何可稱為完整呢?這當然也不時要和學生們重新討論、複習、重新定義,隨著年歲學習成長,「完整」的意義當然也跟著成長。

當時三年級的孩子們,是認為一句話,必須完整說明到「沒有來上這一堂課的人都能聽懂」,他們定義得很好,這樣的說法很完整。

(註3)

所有的討論,如果個人沒有意見,當然只能「隨眾」,失去先期思考機會。即使個人有意見有想法,但小組或班上若是有幾個資源富足、早已經過學習或訓練的孩子,也很輕易會在大群中取得話語發表優勢,進而影響弱勢孩子的思考與選擇能力。

這當然不能責怪那些孩子,不論優勢或弱勢,他只不過是在展現此刻的自我,沒有善意或惡意。教師如果公開刻意抑制或單獨拉提某些孩子,不但會製造某種「正義公平假象」,誤導群體學習氣氛,還會遏止學生各自的發展,畢竟學習需要的是主動,不是教師作為天神主宰。

所以教師要設計一種方式,即使是共同討論,都能讓每個學生保有自我自由思考創意的空間。

這當然牽涉到「討論」的意義與程序。

討論的意義是甚麼?當然不是少數人的意見發表,而是「每一個人都能拿出自己的想法攤給大家看」。意見可能會重複,但只要真的是自己所想出來的,都是珍貴可喜的,重複是自然而然的事,沒關係!

所以,從一年級開始,我就引導學生們練習寫筆記,字不會寫就用注音,也有孩子注音學很慢,就用畫圖、記號都行。會寫筆記之後,我每次提出一個「好奇問題」時,就會跟孩子們說:「我有一個好奇問題喔!你們先想一想為甚麼,然後把原因寫在自己的筆記上,用筆寫喔!不要用口說出來!等下我們來大集合,看看大家一共有幾種答案,再來討論這些答案各有甚麼優點和欠缺。」

這種「個人先記下自我想法」、「小組共同攤開討論並且歸納」、「各組再一起展示並全班歸納」的模式,是這樣從個人創意建構起來的,結論中有每個人的想法與意見,並且有清晰的增刪過程理由,這才是「共識」。

而且,不論你的意見是否和他人重複,都無損於你的自信,因為當初的思考記在你的筆記本上,沒有人能否認那曾是你的創意。

本期目錄...

【詩情話易之十六】
 
只是柯村趙四郎
◎文/唐德清

新春新氣象,一年更比一年強。三月份,又是大陸全國「兩會」(人大會、政協會)召開的時間,恰逢今年是換屆年,從中央到各省、直轄市,都要舉行五年一次的大換班,人大代表的遴選,政協委員的推薦,僧多粥少,競爭激烈,各路人馬,大顯神通,無所不用其極,花絮新聞層出不窮,高風亮節有之,卑躬曲膝有之,自我想開也有,牢騷滿腹更多,私欲膨脹凌駕公理之上。想一想很正常,凡夫俗子,名利場中豈有見過神仙客?中共元老宋任窮曾經回憶解放軍第一次授銜時,平時戰場衝鋒陷陣不眨眼的英雄們,竟也為評級而哭哭啼啼,惹得毛澤東左右為難,很不高興,諷刺道:「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授銜時。」

「有人星夜趕科場」,狹路相逢勇者勝,說的是能力的較量;「有人辭官歸故里」,宿將還山不論兵,體現的是人生的境界,處世的智慧,更是難能,懂得想,想得開,想得通,想得透,實在是不容易。北宋有一位智者,人稱「鐵面御史」的趙抃,就是這方面的楷模。

趙抃,字閱道,自號知非子,北宋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人,生於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薨于神宗元豐七年八月(1084),卒諡「清獻」,仁宗景祐元年(1034)中進士乙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為北宋中期名臣,先後擔任過侍御史、右司諫、右諫議大夫、龍圖閣直學士、資政殿大學士、參知政事等要職,並多次出任地方官。尤其是前後四次受命入蜀,政聲清譽,赴任四川時,單馬就道,身邊只帶一琴一龜一鶴,風範清廉,以寬為治,蜀民歌之,熱心勸學,獎掖後進,積極向朝廷推薦人才,曾經舉薦蘇洵(蘇東坡的父親)出任秘書省校書郎,舉薦後來出任宰相的張商英等人,為後世津津樂道。四川在宋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地區,北有西夏,南有吐蕃,選官任守特別嚴格,而趙抃卻能四次受命入蜀,其中在成都府路一任轉運使,兩任知府,君臣推愛,百姓擁戴,足見他在北宋朝野是何等聲望!趙抃以寬治蜀的政策,宋英宗概括為「中和之政」,宋神宗則評價他是「為政簡易」!最可寶貴的是,趙抃公餘曾組織蜀中俊彥,編撰整理《成都古今集記》三十卷,是他一生中對四川的最大貢獻,該書史料豐富,考訂精審,價值頗高,帶引了一系列成都地方誌的收集編纂,是後世治蜀的重要參考書,功德無量。

趙抃不僅是傑出的官員,也是北宋中期的一位詩人、文學家,他支持了歐陽修宣導的「詩文革新運動」,趙抃詩歌創作體現出北宋詩壇的風貌,其詩歌理論體現出推崇韓愈的傾向,一定程度上扭轉了南唐的靡靡詩風。趙抃對宋朝的文學也有重要貢獻,他與周敦頤、曾鞏、蘇軾、蘇轍等人交往密切,對這些人的影響甚深,《蘇軾文集》中有《賀趙大資少保致仕啟》一文,其中讚揚趙抃(以資政殿大學士、太子少保銜致仕)是「道心精微,德望宏遠。無施不可,尤高臺諫之風;所臨有聲,最宜吳蜀之政。與時偕行,不可則止。見故人而一笑,綽有餘歡;念平生之百為,絕無可恨……」將趙抃為官的清譽政績,為人的修養境界,處世的順天識時,說得活龍活現,令人可親欽可敬。

元豐二年 ( 1079) ,在趙抃的一再懇請下,朝廷同意他告老,加太子少保銜,當年趙抃七十二歲,退居衢州故里,名其所居曰「高齋」,從此他徹底脫離政治上的紛爭,過起優遊山林的神仙生活,平時往來,若一村夫,自己賦詩言志:

腰佩黃金已退藏,個中消息也尋常。
時人要識高齋老,只是柯村趙四郎。

告訴人家,那顆黃銅大印早已上交朝廷了,我現在也是一介村夫,外面的傳說實在是不值一提啊,你們要來高齋和我聊天,很好啊,歡迎啊,以前我是柯村的趙四郎,現在的我,一樣還是柯村的趙四郎。

《周易》的五十三卦是風山《漸》卦,講的就是雁行團隊的重要性,抨擊個人英雄主義,弘揚的是集體榮譽感,重視平衡發展,強調君子「有終」,反對《乾》卦上九的「亢龍有悔」,避免「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也反對《坤》卦上六的「龍戰於野,其血玄黃」,紅紫之時不知暗流湧動,功高震主未察畢現凶兆,《周易》就是冷酷客觀,看穿人情人性的致命弱點,給人予智慧的啟迪。尤其是《漸》卦的卦理取象於大自然的三棲動物——鴻雁,為什麼雁群能飛幾千公里?經過觀察,人們發現雁群齊飛時,一定有領頭雁,而且領頭雁一定有任期制,階段性的任務完成了,頭雁又回到隊伍當中,重新成為一隻普通的雁,保護新的頭雁繼續領航,久而久之,整個隊伍就經驗豐富,能力高強了。

《漸》卦的上九爻最能說明問題,爻辭是「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就是說在頂峰上待過了,任期一到就重新回到陸地,絲毫也不留戀,畢竟還有很多人在等待上位,把位置騰空出來,回到民間做受人敬重的大老,後進們也會格外感激你,「其羽可用為儀」,人家把你當成模範,當成表率,當成學習的榜樣,當成效法的對象,儀表,儀容,儀禮,儀式,儀仗隊,儀態萬方,這樣才會「吉」,也一定「吉」!世界人民都景仰的唐朝茶聖——陸羽,字鴻漸,大名和表字,就是從這一爻得來的,一千多年後,一樣是鳳凰來儀、威儀孔時、光儀六合!


本期目錄...

【小子易遊未盡】
 
解困上上籤
◎文/王蘭生

花開迎春,新年伊始,歲時已來到戊戌之狗,向劉老師學易至今已有五年光陰,近些年也開始與老師及諸位學長看齊,會在國曆元旦或農曆年初一占問當年的運勢,以為來年待人接物、處事應對的參考。

元旦清晨,在家中禮敬菩薩上香參拜完畢之後,趁著家人尚在熟睡之際,坐在桌前誠意正心,捨手機而就蓍草,以大衍之術占問一家四口年運如何,第一問便是探詢自己一年的狀況。

平時已經習慣於電子占卦10秒即見分曉的迅速確實,我既小心又恭敬的操作手中蓍草,隨著一爻一爻的出現,十有八變之後終成一卦,定睛一看,心理卻涼了半截,是個結結實實不變的〈困〉卦!「哇,怎麼會這樣?」「這麼衰,一定是操作錯了。」再不然就是「心有旁騖不專心」、「這次不準!」心中頓時冒出許多念頭,旁邊擺著就是手機,正想拿起重占一次,再做確認。腦海中頓時浮現蒙卦卦辭:「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占卦其實最忌如此,同一個問題一再占問,卦象不如己意時仍不死心。

新年開頭,動心忍性吧,這一次硬生生的忍了下來,就面對它、接受它,且看看〈困〉卦給人的啟示。卦辭說:「困,亨,貞,大人吉,无咎,有言不信。」看來我要學習大人的德行,在困境中保持正直的行為與志向,這樣便不會有大礙。

《大象》云:「澤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就是在資源匱乏、有言不信的環境與處境之下,仍要積極地拓展自己、盡力將自己的心志展現出來。這樣一想,心境開朗許多。所謂身在公門好修行,多年來隨著職務的歷練,經歷了許多變革,深刻體會國家社會、政經局勢等大環境、以及自己身心狀況等小環境對個人的影響,往往不是自己能夠掌控的。

無論如何還是得戮力從公,而且要從一己修身開始,方為正道。然而環顧周遭情境,還是納悶,怎麼想都還是搞不清楚這「困」局究竟由何而來?直到農曆大年初一看了新聞之後,心中疑惑稍解。

南鯤鯓代天府是台灣王爺總廟,建廟350多年,是國家重要古蹟,7年前開始在大年初一固定抽國運籤,循古禮面向五府千歲三拜九叩,監籤官、擲籤官、抽籤官、解籤官各就各位,先從籤筒60支籤抽1支,再擲筊,三聖杯落定,流程嚴謹。

今年代天府國運籤抽出了「丙子下下籤」,詩句是:「命內正逢羅孛關,用盡心機總未安,作福問神難得過,恰是行舟上高灘。」這已是代天府連續兩年抽中下下籤了。而解籤禮官正是傳藝中心民俗文化的顧問,他的解釋則說到了下半年會突破難關慢慢順遂,籤詩與世界經濟的推測是相吻合的:「這是下上籤,拚得過去就是中籤」。但光是看籤文,還是很難讓人開心。

難道這就是小我「困」境的緣由嗎?〈困〉之象為澤無水,物無潤澤、資源匱乏終至窮困。最近民眾風聞衛生紙即將漲價,各大賣場衛生紙被搶購一空,猶如末世將臨、資源匱乏;民心不穩、惴惴不安、爭先恐後,這不正應驗了〈困〉的景象嗎?大環境如此,小老百姓又能如何?公僕如我輩者能不致命遂志嗎?

雖然今年元旦占到了不太令人開心的年運卦,國運籤也不佳;但農曆春節假期,卻難得擁有連續晴朗的好天氣,令人神清氣爽,讓人覺得可以正向面對一切挑戰,畢竟進入了〈泰〉卦的月份,總應該要「小往大來」、「君子道長,小人道消」吧。

傳藝中心的文昌祠敬奉文昌帝君,頗為靈驗,依循民俗每年都會在臘月廿四日舉辦送神、在正月初四舉辦接神的儀式,今年我有幸擔任這兩個典禮的正獻官。年初四一早風和日麗、神清氣爽,古禮儀式莊嚴隆重,我敬慎肅穆的禮敬迎接眾神。最後在司儀的引導下,重新開啟籤筒也抽出國家年運籤,誠心默禱,諸神庇佑,凝神擲筊….聖杯,定睛一看,得籤號60,正是:

「羨君兄弟好名聲。只管謙撝莫自矜。丹詔槐黃相逼近。巍巍科甲兩同登。」

上上之籤!眾人一片欣喜!博得個好彩頭。我心中動念:這一年,在困境中,撝謙自牧、致命遂志,定能解困無疑。


正月廿四日傳藝中心文昌祠接神儀式


抽得第六十首年運上上籤

本期目錄...

【學會最新公告】
 
 

觀行天下~夏學論集九催稿啟事

◎編輯部

時光飛逝! 轉眼~夏學論集(九)已到了截稿日(3月1日), 有志參與論文書寫的學長、同學們,請振筆疾書,快馬加鞭,好讓總編輯學長如期完成使命.感謝大家的配合 !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 2018 年開課通知

◎編輯部

【易經基礎班】台北班

面對易逝的歲月,個人、家庭、工作、社會、世界將會如何波動變化?我們該如何自處?現在國際局勢動盪,乃至人類經年自負霸凌大自然後,大自然反撲現象影響人類生存日劇。身處於波動變化日益難測的世界,是我們學習智慧與體認生命真相的最佳契機。研讀群經之首《易經》正是提供我們生命與生活智慧最好的途徑。這一部充滿智慧的經典,對個人安身立命、家庭親情、工作事業,及預測未來等都是最佳指引。

任課教師夏 豫,具會計師資格,追隨易學名家劉君祖十餘年,曾於財政部台北市國稅局易經研究社擔任易經講師,教學深入淺出。授課內容涵括《易經》總覽解說、《易經》架構、《易經》起源、詳解六十四卦卦辭爻辭,及解說《易經》的十翼導覽等,同時透過占卦探詢《易經》對人生疑難困惑的建議。

上課時間:2/26/2018起,每週一晚上19:00~21:30

課程費用:每堂250元,48堂課共計12000元。
凡入學者自然成為本會會員(不需另繳入會費1000元及2018年費500元,共計1500元)

** 舊同學複習班(曾經上過本學會任一老師的易經基礎課):
  - 非會員:全期7000元。
  - 會員:全期5000元。

上課地點: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台北市紹興北街23號3樓,捷運善導寺站6號出口)

報名辦法:請洽易學會:電話:02-23957395 (週一至周五)下午2:00-6:00。或email:service@iching.url.tw

繳費辦法:
匯款/ATM
戶  名: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銀  行:國泰世華銀行(013)華山分行
帳  號:118-03-500007-1
【繳費完成後請電郵至:yhhsia@moeaboe.gov.tw 並留下姓名及聯絡電話,若是以ATM繳款,請順便告知卡片"後五碼"數字】

本期目錄...


【易經基礎班】台中班

一、台中班師資:謝金勳 講師(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森林系、現任台灣周易文化研究學會理事,師承劉君祖老師,習易二十餘年,自前年起在台中班講授易經基礎班課程。)
二、上課時間:2018年3月1起 (共48堂課),每星期四PM18:30-21:00
上課地點:裕民汽車總公司五樓會議室(台中市南屯區五權西路二段1161號)
四、報名對象:對易經有興趣之一般大眾,年齡不拘。
五、 報名費用:全期課程48堂課共計12,000元,一次付清九折優惠10,800元。
     周易學會會員9000元。(新會員需繳納入會費1000元及107年常年會費
     500元)
六、報名辦法:請洽周易學會,電話:02-23957395 (週一至週五)下午 2:00-6:00
     或洽台中方先生0932-643202或email:service@iching.url.tw
七、繳費辦法:匯款/ATM
     戶 名: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銀 行:國泰世華銀行(013)華山分行
     帳 號:118-03-500007-1
     【繳費完成後請電郵至:yhhsia@moeaboe.gov.tw 並留下姓名及聯      絡電話,若是以ATM繳款,請告知卡片"後五碼"數字】

台中班本期特別開放3月1日及3月8日兩堂課,讓有興趣但尚未完成報名的朋友試聽,請大家善用這難得的機會,來趟易經學習之旅吧!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www.tweching.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