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修亮老師的課程主軸是「人格自覺」,但她認為,「自覺」,必須先對個性與群性有透徹的理解,才能在價值的選擇上清楚了解自己為什麼選擇這樣,而不那樣?為了避免孩子落入思想的偏執極端,在基礎教育階段,她會特別加強價值觀的「均衡」,因此,歷史上各種思想派別的介紹與討論,會隨著孩子的理解深度,陸續出現在她的課堂上。本期刊出的內容,是修亮老師在上課前分別寫給孩子和家長的信。值得注意的是,這群在家教育的孩子,年齡大約在11~12歲左右,在修亮老師的長期引導下,他們已有能力從各種角度探索深刻的思想論辯,而這卻是當前教育嚴重不足之處。
給孩子的話
一個人多麼自由自在啊!那麼,你為何非活在人群裡不可?因為生下來已經在人群之中?因為父母、父母的父母,一直往上推的歷代祖先,都是生下來就必然存在於人群之中嗎?
所以,你也只能跟隨?
是因為如此嗎?請你好好想一想!請你以深層思考的方式,好好把原因整理出來。
有答案嗎?
從以往的學習中,你已經知道任何問題不會有標準答案,只有自己主觀的答案,以及和群體討論之後,發現各個不同主觀的答案,最後綜合為客觀的答案。每個群體的客觀也不會一樣,各個群體的客觀相對的是他們的主觀,群體和群體之間,又需要討論、協調出某種多元客觀。
為甚麼非活在人群裡不可?
你發現沒有,這明明是你自己的私人問題,卻無法由你自己自由操控。為甚麼?人真的有完全的自由嗎?
上星期的課程,談的就是「人在群體的存在狀況」。
人需要在群體裏生存的歷史,已經非常非常久了,久到我們不知道起源的情況如何。當初一開始有「人類」這種生物時,我們就是以群體的形態存在的嗎?為甚麼?或者,我們至少可以肯定,人類是以「家族」的型態先開始生存的。
你認為呢?
我為甚麼會這樣推論?
大多數雌性動物在幼兒長大,足以獨立之後,就會將自己的孩子驅逐,因為她必須生養下一批孩子。也有些動物會留下自己的孩子,一起照顧新生的嬰兒,形成母系家族。有些種類的雄性動物也會負擔起當父親的責任,有些不會。有些種類的族群由父親成為領袖。
這些不同形式的家庭與家族,彼此在族群裡,會形成怎樣的互動?
所以,人,為甚麼會形成現在這種形式的族群?
從個性到群性,你們的學習一直在「個人價值觀」裡面醞釀、建構,這學期開始,我們進入「群體價值」的生活現實。
家庭是人群的最小單位,家庭形式,是人類的天性嗎?
「群體價值」又是怎樣成型的?
我們身邊接觸到的群體價值是甚麼?法律?道德?誰在塑造群體價值?誰有權力?家庭?學校?國家?社會?
這些問題,憑你一個人再怎麼努力,能夠「格物致知」嗎?這需要悠久的時間,才看得到一個族群從興起到衰亡那麼久的時間,也許一百年,也許四千年。這也需要遼闊的空間,才看得到人群在不同地理環境中的變通與發展,當然最好是全世界。
所以,我們需要從不同區域、不同歷史之中搜尋整理討論。這就是本學期的功課,國家的群體價值,社會的群體文化。

▲圖說:修亮老師跟孩子們上課的討論板書。(圖片提供:修亮老師臉書)
給家長的話
生命當然可以只專注於己身、家庭、以及身邊的社區。小國寡民足以使人豐富度過一生,但通常小國寡民也帶來狹隘與僵固。
這是一個回不了頭的世界村,即使不在乎狹隘與僵固,外在仍然會潮水般地將自我淹沒溶解。若是沒有自覺的大觀眼光,就只剩下徹頭徹尾地失去自我,空茫的社會化,並且還誤以為自我價值存在。
價值觀並非本能,如同國家與文化也並非天然環境。但是價值觀是人處於國家與文化中必備的生存能力,天下富足安泰時看不出來,生活中有任何波動衝擊,以「社會價值」定位人生、自我價值空乏的人,就會崩潰。
學校群體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啟發孩子的個性、群性,還教導孩子「自覺與權變」,能明確定位自我價值、家庭價值、國家價值、社會價值等各種不同群體的價值觀,並且能在環境轉變時優游其中。
「群體價值」和「自我價值」常常是衝突矛盾的,因為群體價值本來就是眾人自我價值協商包容或強迫遵從的結果。掌控群體價值外在的是國家,掌控群體價值內化的是文化。文化與國家僅僅是一種存在的形式,本身沒什麼善惡是非。產生善惡是非的是人群的互動過程與選擇。孩子們要學習如何在互動與選擇中,清晰的衡量善惡是非。這個衡量能力,就是這四年來建構的自我價值觀。孩子們的自我價值觀還是雛形,還模糊不清,也需要在學習中逐漸釐清。價值觀當然必須和生活實境結合,否則建構起來的只是理論。
這學期的課程是「組織與國家」。
所有的群都是一種組織,不論鬆散還是緊密。國家是組織中較為特殊的,為甚麼特殊?因為國家有強迫性,人為甚麼願意讓外在的群體強迫自己?這要孩子們慢慢認知、討論與理解。
國家如何形成?如何組織?如何運作?當然也包含國家存在的意義,對自己,對家庭,對人群。我們試著學習看看。
會從歷史的各種價值觀搭配國家群體環境開始,下一節課準備的是墨子的無私與無欲,很極端的價值觀。墨子能成功聚集了群體組織,影響許多國家走向,到底是建構在美好幸福的理想上?還是他貴族的權勢上?
請孩子們先收集一些墨子的歷史。先具備一點知識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