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大家看到修亮老師寫的這篇〈一年級課程編寫分享〉,一定會覺得:「好難!一年級的孩子能懂嗎?」修亮老師的教學專業正在這裡!這些是她要引導孩子的「概念」,是寫給老師和家長看的。實際操作的時候,她非常擅長用孩子感到親切的言語和例證。而孩子不但可以明白,還可以發展出讓大人驚嘆的思考能力。原來孩子不是不懂,只是沒有適當的語言表達。所以修亮老師教的孩子會讓人覺得「特別聰明」、「思想成熟」。修亮老師從九月份起會帶一個一年級的班,我們將隨著她的教學進程,逐步刊登她的教學記錄。未能趕上把孩子送去上課,或關心兒童經典教育(人格發展教育)的各位,請密切注意。
快開學了,這個班除了寫教學心得,我也我打算寫教案,此時正在努力,檢視上一次的貼文,發現有些沒說仔細的事,在此特別解釋。
一般正常課程,尤其是國小人格相關的語文課程,是和孩子身心發展有關的,進度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快了就只剩下知識與技巧,慢了孩子沒興趣、不耐煩,必須配合孩子們的成長進行。雖然各別孩子有差異,但是除了特殊的兩極狀況,總能抓到一個中間均衡,也應該抓一個中間均衡。
所以課程編輯通常以前三年、後三年做個分階,或是以前四年、後二年做分階。更細一點,也有人分為低中高三階段各兩年。最後再以一到六年級細分。
以前的班級為了配合學生、家長自學的習慣,我都半年編輯一次課程。這次的班級,我想恢復自己的概念與習慣,以一年為單位來編輯課程。
這些課程也不一定是「依序」進行的,因為歷史只是教學材料,重要的是透過材料引發概念的思考與定位,所以材料是活的,沒有依序的必要。概念也並非切割分明的零件,人格很龐大、很渾沌,卻又結構完整貫穿,換句話說:所有的概念是混沌又分明的相關連著,才能使自覺的人格足夠敏銳,觸一髮而動全身,在任何時間地點情境下都能迅速判斷而選擇。概念是互相關聯,超越時空、混沌黏結的奇特結構。
因此孩子發展到某種關節時,我可能必須跳躍著教學,以求那個粘連的結構。這種狀況其實經常發生,孩子們的頭腦太靈活了,當然我也必須掌控在某種狀況裡,學習需要創意但不能只有創意,理性脈絡和創意靈活之間,需要適時掌控。
本學年是十六堂課,我分成十四個章節,預留幾節課的引發、複習、總結與評量,每學期各佔其半,一個章節可能是一天課程或兩天課程,也甚至是三天課程,端視孩子的狀況調整。
我將課程排得很緊湊,內容當然也就很擠迫,估量是有點強壓,但是我會盡量疏鬆那種緊迫,讓孩子們在課堂自在些,沒那麼喘不過氣來。畢竟「應該」學習的概念很多,但一星期兩小時的時間實在很少,我不可能灌輸知識,而概念的學習需要大量的思考與引導,「應對進退」的討論與認知可真不是容易的事,看似輕移慢引,內容卻總是沉重得不得了,上過我課程的家長應該都清楚。
剛剛想到家長需要寫教學課程交給教育局審核,所以我把課程再詳細分切,以便各位交作業給教育局。我一共分出十個細節,上學期孩子們初學思考,反應會較慢較少,根據經驗我估量教到神農氏就學期末了,因為中間還要穿插不少活動性學習。但是如上所言,課程不可能一板一眼,孩子是活的,我會看狀況調整運行。
課程目錄
第一章 有巢氏
◎1. 從有巢氏傳說探知人的本質生存的條件:飽暖與居住安全。
個體與群的關係:一個家庭與一個家族,族群婚姻。個人為何必須和群體相處?是否可以離群索居,不依賴任何群?
時間的傳承:從有巢氏到鄉村與都市,未來的居住與飲食、安全。
空間的大觀:對其他生命的愛惜與人類利益,如何看待兩端與極端?如何在兩端中選擇均衡?
《論語》:「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
◎2. 想與思的外象辨別與內思發展。
格物的觀察與分類、解析,致知的知識定義。
以物質為主體的「想」之觀察,以內在感受與經驗學習為主體的「思」之發展創造。
均衡與合宜:所謂的合宜,是對我、對家人,還是對我所愛的親人朋友?還是對所有人?所有生命?非生命?
「群」概念定義。
「學習」「思想」概念定義:人為甚麼需要在群體中學習?人為甚麼需要思考?
《論語》「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3. 天命之性:認知自我的天性同時包含外感與內受、物質與心靈、質與文。
本能的誠意直感與群體關係的正心。
如何發現並能分辨自我的誠意與正心?
選擇的自由:正心沒有標準答案,全看自我的選擇,然而選擇是否能完全的自由,從家庭與社會來分辨。
自我控制是自由嗎:外控的自由與內控的自由。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論語》「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第二章 燧人氏
◎1. 從燧人氏探知本質的相對性:安全慾望與冒險慾望,黑暗慾望與光明慾望,獨處慾望與群聚慾望。
對照與比較:好奇與勇敢,安全與保守,各自的可能,是非對錯的定義與選擇。
父母老人與少年孩童的代溝:曾經聽過、看過、做過,「經驗」。
經驗與傳承:相信與不相信的原因,如何能在創造與穩定之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學習是快樂的還是辛苦的?兩者能拆切分明嗎?你選擇怎樣的學習?為甚麼?
《論語》「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2. 學習:學習是只為了自己還是也為了人群?甚至只為了山川、植物或其他動物?還是要看你自己的個性與選擇,同時兼顧?你希望自己如何調配?所以,你想如何選擇學習項目與教材?
實踐:「篤行」的意義,篤行與自我控制的關係,掌握自己的自由與自在感,自在是生命學習的美好成就,還是自我設限的膽怯恐懼?自我設限與自知自控的差異如何分辨?兩端之間如何均衡選擇?
經驗:任何事情的經驗都必須親自做過、感受過嗎?殺人呢?任何間接經驗如何能成為自身深刻的經驗?為何需要這麼多經驗?怎樣知道這個經驗是我所需要的?或只是我想要的慾望?
《論語》「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第三章 庖犧氏
◎1. 力量與智慧:單純暴力的打獵,與智慧運用的生存模式轉變,發展出漁獵的工具,減少人命傷亡,領導者如何從力量獨強轉化為力量與智慧兼顧?
極限與交錯運用:不論力量或智慧都有其極限,都無法單一完善生活,兩者仍需要對照的均衡,而不是凸顯極端。
群與個人的複習與思辨:自我個性之必然與群性之自然。
◎2. 表達:自在的自我如何與其他人自在的相處?從行為、表情到言語,人經過「表達」來讓他人它物得知自我的情感與希求慾望,而所有的表達又如何讓他人了解?
文飾:如果無法瞭解自我,能否正確的表達?我如何透過「誠意」檢視自我?正確的表達自我感受與欲望是合宜的嗎?不論是一起學習還是遠方來友或是陌生過客,我是否可以充分的表達自我?為甚麼?如何透過「正心」修飾自己的表達?
溝通:只了解自我,如何「正心」?生活中的經驗和了解他人所行所思有甚麼關係?自我的正心一定能達到與他人溝通嗎?為甚麼?
個性與群性:在「誠意」的本質慾望與「正心」的體諒他人之間,我如何選擇與調整?
文質彬彬:探討人文之何以為「文」,粗略的探討「文」與「質」的差異與相容。
《論語》「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 天地人與八卦的概念成形:從有巢氏的模仿,到庖犧氏天地山川的本質探索與創意應用,人類如何從想到思,拓展自己獨特的文化,改善人類整體的生活?
人與環境的互動與體悟:認識八卦的造型與寓意,以及簡單的變化創意。
空間與時間的連結:環境在時間中緩慢的變化,人類對大地做了許多改變,但是仍然無能「戰勝大地」。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應如何看待與實踐。
歷史與經驗:如果不透過文史的博學,在狹隘的時空中是無能解析明辨的。分科深探有其價值,但仍需對照整體大觀。
德:善於表達、與人溝通的思考與學習必有所得,眾人認同的所得,即是道德。而所謂的眾人與認同,需要非常多的時間切磋琢磨。
《詩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周易》「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第四章 神農氏
◎1. 天地與人文:大自然是因為人類而存在的嗎?你如何證實是與不是?人類有辦法調整大自然,只為人類服務嗎?有哪些可能的後果?如果人類真的是「萬物之靈」,你認為人類在「盡情享用」和「克勤克儉」兩端之間,怎樣才是最均衡的?所謂的均衡,是以哪些標準來解析判斷選擇?
公平:每一個人類都可以享受到「盡情享用」,或是每一個人類都能做到「克勤克儉」嗎?為甚麼不行?你認為在神農的時代,土地有了生產能力,人類在家庭、家族、姻親、朋友之間,會形成怎樣的群體組織?之前與之後有甚麼不同?
調節:沒有商店與錢幣的年代,彼此的缺乏和過量如何處理?你如何處理自己「想獲得」或是「想交換」的慾望?容易達到目的嗎?
《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2. 生產與貿易:依賴天然生產的資源在神農時代發展出農業種植與畜牧技術,對人類的生活模式產生了哪些改變?這種改變又影響了哪些多元層面?例如:相關於人類本身的習慣、工具發明,以及對動物、植物與土地山川的改造。
發展與變化:這些改變依照正常發展,應該會使人群逐漸成為甚麼模樣?人類的歷史為何沒有依序正常發展?那些因素影響?和「盡情享用」「克勤克儉」兩端之間有甚麼關係?人群間如何溝通?
歷史與神話的定位:從經驗的學習思考神農嘗百草的寓意。解析歷史中的傳說寓意與真實,一個人是否能成就一個巨大的經驗?為何眾人集合的經驗,會成就於一個人?
疾病與醫藥:動物和植物等生命有自療的能力嗎?人類的自療能力為何消失?從「感」與「受」,「思考創意」與「知識經驗傳授」的複習,探討自我在群體中如何維繫自我的創意,又同時能溝通群體的流行。
《史記》「神農氏以赭鞭鞭草木,始嘗百草。」
《搜神記》「神農以赭鞭鞭百草,盡知其平毒寒溫之性,臭味所主,以播百穀,故天下號神農也。」
《淮南子》「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
本期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