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这里做甚么呢?
人格的核心当然是「我」!我是甚么?我怎么观感?我怎么知觉?我怎么解析判断?我怎么选择?最后如何实践?
这个「我」会在学习过程中慢慢包覆上一层「群」,随着学习,我与群发展出对立又融合的各种关系,一样经历着观感、知觉、解析判断、选择实践。
我们来这里做甚么呢?
孩子们很轻松随意的回答:「来上课呀!」
「上课要做甚么呢?」
「学习呀!」
「学习哪些事物呢?」
这就不太容易回答了,不过还是有孩子很坚定地认为:「学知识!」
「知识是甚么?」
我是甚么?如果无法先找到这个核心,知觉这个核心,其后一切的学习都只是知识,而「我」虽然可以归类成某种知识,但绝不只是一份知识。
如同水壶或葫芦,除了知识的学习,你还会喜欢它或讨厌它,还有许多经验与回忆,或许从历史,或许从旅游。
面对知识,你内在还有许多非知识的感受、情意。
就像孩子们桌上的名牌:「水壶或葫芦是一个名字,你解释它、举例它,让没看过水壶、葫芦的人,透过你的解说、举例,就了解水壶或葫芦的意义,这叫做『定义』。那么,谁给了你名字?谁定义了你?谁爱你?你爱他们吗?」
孩子们开始从轻快的回答中沉寂下来,每个人的眼睛里透露出深远的沉思。
「你们现在在做甚么?」
「在想啊?」
「『想』是甚么?存在吗?会动吗?」
脑子啊!心脏啊!各种常见的名词依序被提出。
会动啊!可是,可是它又不是脑子真的在动。它看不见,可是它存在。
「回家以后,你可以和家人讨论看不见却又存在的事物有哪些?下星期来分享。就像『爱』『喜欢』『悲伤』看得见吗?存在吗?」
慢慢引导着,讨论着,你一句、我一句,孩子们凝聚出共识。
「想」是看得到的身体里面,有一种看不到的运动。
看不到的心灵或脑子,在体内动,但是可以超越时空。
想是一阶一阶往前走的,是有阶段的,可以依序走到无限宇宙甚至幻想之境。
这个看不见的「动」,动了之后,需要看得见的身体来帮忙做事,身心两部分要联合。
我们需要掌控「想」,否则不多想就去做,很容易乱掉,例如:吵架冲突。
「以前这样想过吗?不只是会去想,还知道自己怎么想,又为甚么会这样想,所以想出那些感受情绪。」
这是最基础的直线型思考,不过今天来不及引发了,刚刚开始学习建构概念是最艰难的,引太快了就容易因为缺少生活举例而接不上、停顿发呆不再想;引太慢了就会「想太多」累积太多、太辛苦而疲倦放弃。
「没有啊!以前没有这样想过,第一次这样想。」
差不多都是第一次这样想:「可是第一次来『想』,你们就发现了『是看不见的存在』、『是一阶一阶的』、『身心两种要联合』。这个『想』的『定义』就被你们想出来这么多了!这是你们此刻的学习内容,但这是知识吗?是甚么?」
「这不是知识!」
「这是想法!」「感觉!」
没关系,不论用的是甚么词,他们知道这不叫做知识。
「这是『悟』!你们看这个字,吾心,我心中的一种想法,一种感觉,是属于看不见又存在还能动起来的那颗心,我以前都没想过都不知道,我现在明白了!我懂了!悟!所以来这里上课,上的是学习的课,知识学习的很少,很可能你们对于水壶怎样制作的知识比我还懂,知识是很容易查阅的。但是,你怎样定义水壶?你对水壶有甚么观察和感受?这需要你自己想,用心去领悟。」
这个「心」,就是悟性学习的主体,怎样能让孩子们发现很重要、怎样掌握呢?
孟子所说的收其放心是甚么意思呢?
「心放出去,就不会想了啦!」「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
学习时需不需要「用到心」?你们觉得自己收得回来那颗心来使用吗?
「没问题啦!」「当然能控制啊!」
你从甚么时候开始会掌控身心的?
「自然而然就会啦!」「长大就会了!」
自然而然喔?婴儿会先想再哭吗?有控制身心的能力吗?
「不会啦!」「他要哭就哭了!」
那你是怎样可能从婴儿到今天?自然而然就能不和兄弟姊妹朋友争吵,自然而然就不会和父母顶嘴了吗?没有经过学习,有「自然而然」这种事吗?
这是「自我控制」的启蒙,后面还有很长的思考与实践,没关系,慢慢来。
「家是最安全的,所以会是你最轻松、最难自我控制的环境。在不同群体中、不同环境里,人需要自我控制的状况不同。学校,我们这里就是一个小小的学校,这是一个群学的环境,你们因为有群在一起,所以很快合作出许多定义,了解『定义』的解释和方法。以后我们大家一起讨论事物,需要许多『定义』,这样大家才会都知道一个字、一个词的意思。」
这样学习很辛苦吧?
「老师,好像头上压了一块大石头。」
真可爱的孩子们,真传神的形容:「这么辛苦!那,还敢跟王老师学习吗?」
「还可以吧!」
好像也都没什么畏缩!
这是个启蒙,「从没有过」的启蒙,孩子们不可能那么快,应该都还有些迷迷糊糊,好像有一点点知道,却又不大说得出来。思考与情感的学习远不同于知识,要许多时间与经验的累积,请别急着逼问他「学了甚么」?他今天学的不是知识,是生平的第一次思考,需要时间的酝酿。
这个酝酿也不是三天五天,那连醋都做不出来,别说美酒了!请耐心点,让他慢慢来。
谢谢!
附注......................
请提醒孩子,回家找时间观察一棵树,写几句对树的「观感」或是「定义」。
不是写作文,不用逼着他写太多,就是学着「想」而已,看到一棵树,他会想到那些?各方面都可以。
下次大家好拿来一起讨论「思」。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