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在每次上课的前半时间,都还是有些疑虑着、犹豫着,很少回答我的提问。当然这也是因为我提的问题绝对没有「明显的答案」,他们得要把思考打开,扩张到经验,才能慢慢把经验凝聚为一种词汇,然后找到恰当的词汇表达。
这当然需要观察,也需要感觉。他们有过多少经验呢?知道自己的感觉包含哪些吗?生命如果没有经验与感觉的记忆,如何证明自我曾经的存在?
从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今天的课程。
上星期请他们回家后观察一棵大树,但是满多孩子没做到。是因为没有时间?还是忘记了呢?我努力在课堂上抓住他们的心与眼睛,但回家后,可没办法遥控他们呢!如果父母们能帮忙提醒,在生活的实践上就可以多一点经验。
「早上四点就起来爬山看树!」
「树很多绿叶。」
「我看的大树有很多气根。」
指着窗外对面人行道上的那棵白千层:「看到那棵大树了吗?感觉如何呢?」
「有花。」
「会结种子。」
「这些都是树的形状,树的外表,你自己的感觉呢?」
「看到大树想到好辛苦啊!」因为爬山的经验。
「有胡须的树好老喔!」
「绿叶看起来很舒服!」
「树很清爽。」
「看了很开心。」
所以,想拥有某种经验,必须多做些观察,然后能看到它的外表。
有这样仔细的观察过一棵树吗?没有!那我们需要学习怎样观察,让生命可以留下清晰的经验,拥有清晰的回忆,以及清晰的感觉。
我把一小块原木给孩子们观察,孩子们第一反应几乎都是拿起来嗅闻,因为这是樟木块,有一种浓郁的香气。接着开始用手摩擦,眼睛盯紧了数年轮。
「很香吧!因为樟树含有樟脑,这香气可以驱虫喔!你怎么知道它很香?
「用鼻子闻的。」
「你为甚么要一直触摸呢?」
「老师,这一面很平,可是这一面很粗。」
所以我们是怎样观察一件事物的?
口耳眼鼻手,味音见嗅触。有五种不同的感觉,香的、平滑或粗糙的、敲击的声音重重的、看得到是圆的有年轮。
「这些观察,都是有形状的,都是从树的外貌得来的感觉,可是我们刚才还有一些感觉:开心、舒服、清爽,这是从哪里来的?」
「心里,从里面来的。」
所以,人观察之后有两种不同的感觉:身体的感觉与心的感觉。身体所观察来的感觉都是看得见的,外在的,很清楚很分明。
这是知识。
心的感觉看不见,很难说明,这叫做「情」,「情感」。
「你生命的记忆,生命的经验,如果只有外在的感觉,那只是活了一半,如果不能记得内在的情感,这些记忆就没有心,就只剩下知识。」
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灵的感觉,都属于自己。
我拿出一些小纸片,写下了这些观察,有些是知识,有些是情感。一个一个贴在黑板上:「这样容易看清楚吗?」
「不容易。」「很乱。」
「怎样能更整齐、更容易看清楚呢?」
孩子们建议排列起来,很快学会「分类」。分类完之后,果然清楚多了。排排站,非常整齐:「哇!这样排列起来像甚么?」
「表格。」
「是的,观察的时候,如果能这样分类,会很容易记忆,如果没有黑板,如果在野外观察,你能不能在脑子里这样画成格子分类?」
孩子们很肯定的说可以,真是太强了:「把物体一格一格分类,是观察的第一步,这就叫『格物』。」
随着年龄渐长,他们对「格物」当然会有更深的领悟,但现在是个启蒙,能把「格」这个观察概念启动就很好!格物,需要身与心两个角度进行,格出来的是知识与情感。
「在格物的同时,内心中有没有各种情感?」
「有,舒服、开心、清爽。」
我拿出猿尾藤的种子,每人一个,先放给他们看:「要轻轻拿着边缘喔!它已经枯了,很容易捏碎。」
孩子们找到好位子,高高举起,轻轻松手,种子旋转着缓缓落下,孩子们一起发出了轻呼声:「啊………………!」
然后有好几对亮闪闪的眸子带着期望:「这个可以给我们吗?」
「那个『啊』喊出来的时候,你心里有在『想』甚么吗?想到色彩形状吗?」
「甚么都没想。」「就自己啊出来了。」
「甚么都没想,那是最真诚的感觉,一种自然而然的意念,心里都还没有想甚么,这叫做『诚意』。当你在观察一件事物时,最初、最真诚的意念。然后,你才开始想『这个可以给我吗?』那,可不可以给你们呢?这在都市是很罕见的种子,要去山野才能捡拾得到,以前的学长如果都要了去,今天你们还能看得到吗?所以,老师能不能送给你们呢?你心里很喜欢一个『物』,但是,要如何调和,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呢?」
这就是正心!
有条有理的观察分类,格物。
获得了许多知识与感觉,致知。
内心最初的感觉是非常真诚而正常的,诚意。
但是要用甚么方法才能正当的满足这个感觉呢?正心。
经历这样的观察、知识、心情、调正,使人获得经验。
这就是学习的基础。
记得这些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应用,就是实践,修身。
修身在自学的班级很难做到,毕竟那是生活中的行为,需要父母提醒与带动。在生活里,孩子能不能每星期至少有一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思考实践呢?
「现在看这片樟木,有甚么内在的心情感觉吗?」
孩子们摇着头:「没有啊!」
为甚么只能做到外型的观察,没有内在的感受呢?
「这是我以前任教的小学,在台风时吹倒的樟树。工友叔叔清理倒树,我也帮忙锯了一片,想留给学生看,因为它能提炼出很香的樟脑,可以驱虫。这一片叫菊花木,是我们在山上捡到了,因为它长得非常美丽,像一朵菊花,很多人会到山上盗采,它长得这么粗,至少要五、六十年,却这样就被砍倒了。」
我讲述了一些树木的历史与故事。
「现在,回过来看,对这两片木头有情感吗?」
孩子们纷纷点头。
「所以,当你观察一件事物时,除了外观的格物致知,你怎样会更能感受诚意?更能正心?」
观察为身与心所共有,感受也为身与心所共有,不仅是外貌外型外在,还要探知事物的内在生命,它的历史,它的故事。
请在生活中这样和孩子观察一些事物,让他学着感受与表达,他才能以这样的方式,反照自身,了解如何探索自我。
课程进展得很慢,因为启蒙概念本来就非常缓慢,请别急。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