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谈过这学期的重点是架构孩子对「时间」与「空间」的整体结构概念,并且透过「唯我」「共享」「从众」的内外流动,检视在学习中自我与群的各种关系与选择。
在教材上接续黄帝的历史,从部落到国家的雏形(还不是一个严谨的国,夏禹诛防风氏开始,「法」的规则确立,国家的功能、权力才开始完备),探讨家族到国家为何会发展?人的存在意义随着家、国扩张,更安全、更多关怀,也同时更多拘束与分配,同时出现所谓的公平、正义、道德等等群体共识、风气现象,造成人巨大的影响,形成各种群性。
相对于个性在家庭中的继承性,群性是非常飘忽浮动的,如果没有自觉,就只是跟随与习惯,最后成为固执的主观,形成代沟等难以沟通的割裂。
今年我开始尝试尽量将课程写得更详细些,但因为人生与人格是无限的,所以课程必然是越想越庞大的,我终于发觉这种细写的方式对我非常不合适,到最后,单一一个章节,我深知自己就可以写成一整个学期的课程!
一想到课程我竟然可以膨胀成一个宇宙!然后发现有更多的疏漏,我就会开始思忖:得想办法帮孩子们塞进去更多的学习!
我还是饶了学生和我自己吧!还是订一个纲要,在课堂上随机进行吧!这样反而每次都很完美。
不觉莞尔,人生到了六十五岁,竟然还能检视到自我个性的特质,以及其带来的影响与陷阱,有一种我真的还活着的感觉。
还是把我今天的成果PO出来,写完第五章。
第一章:皇天后土
◎1、复习与前导:一条曲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深层思考:从家庭到群体的空间扩张,从家庭到先祖、后代的时间扩张,两者的重迭交错形成历史。
定义历史:时间与空间形成多层次的历史,每一个时间点都是一个整体空间,人们与万物在此中生活,人类如何定义历史?对万物与其他生命来说,历史又代表甚么意义?
随机的时空与历史:资源与发现、发明,在时空中会有固定的、可推测的模式出现吗?例如:火的发现、矿物的分布与冶炼,养蚕织布的发现与发明、文字的创造?
交易与利益抢夺:当人群聚集在一起生活时,依序有哪些需求?人的需求随着发现与发明创造而扩张,必然会发生哪些事务或冲突?
领袖与共识:一个家庭面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面对一个家族,如何协调沟通?如何抵抗暴力或欺凌?群体的共识选择能清晰的明辨是非对错吗?为甚么?例如土地的占有与分配。
◎2、炎黄子孙:从部落到国家雏形
资源与生产:不同区域的资源、生产、创造都不同,在古老的年代物资丰足吗?为甚么?有可能交易就能满足所有人吗?除了抢夺冲突,领导者之间如何协调?
安稳的保守与锐利的改革:任何一种情境均有其两端,如何察觉时空中的两端,是一种专业能力。保守与改革必然都会伤害人或是使人获利,然而对整体来说,谁被伤害?谁会获利?个人如何选择与均衡?群体决策又如何维系最佳的均衡?所谓最佳如何定义?
情感与理性:情感与理性可以兼顾吗?有可能均衡吗?当无法均衡时你如何选择?一个领袖又应该如何选择?
九州岛一统:你认为炎帝和黄帝有哪些个性上的差异?有哪些群性的不同?你自己赞同怎样的群体组织方式?为甚么?家族与朋友的情谊,与整体社会的共识如何均衡?
神话与历史:神农、蚩尤、刑天的神话隐藏了那些真实与虚幻?你认为历史都是可信的真实吗?历史本身除了经验的学习,还有甚么意义?
◎3、从部落到社会制度的建立
人之本在家:家庭的利益当然优于群体利益,但是群体若是削弱衰退,家庭必然也受到伤害。例如:家教与法治,收获与交易分配。
约束与自由:在每个人都不一样的社会里,是否能够有完美的社会制度?完美的共识?怎么办?
公平与正义:你认为黄帝对待神农的方式公平正义吗?优先偏袒自己的家族、部落公平正义吗?如果你是这些历史中的人物,你会如何判断、选择、实践?
第二章:尧与舜
◎1、天性与习惯
混沌的生活:相亲相爱的家人,为何常常生活在争执与情绪之中?为何在外可以自我控制彬彬有礼,在家却难以察觉?可以为神农牺牲性命的蚩尤与刑天,会彼此争吵、情绪吗?为甚么?
两端相对的阴阳二分:我们希望能多元思考,但是在生活中,容易维持分明而多元的思考吗?
为甚么?理性与感性的均衡你有过多少经验?需要怎样的情境与控制?你可以举例吗?
万物的小宇宙: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小小的浑沌宇宙,生活在时间与空间中不断变化,努力学习澄清的内外宇宙也随着情境不断增长、变化,所以,为甚么须要学习到老呢?你觉得这样的人生很辛苦、还是很真实、还是⋯⋯?
生命中的主观与习惯:学习是永恒的改变,如果认为现在学习的就够了,那么观念和知识就会固定、僵化。观念和知识的僵化会使人如何呢?「习惯」是如何养成的?「习惯」本身有没有好坏?相对于不同情境呢?不同的人呢?认为自己的习惯很好是一种甚么样的观念?当我们不再思考习惯本身,开始无意识的依赖习惯时,我们还有思考、改变、学习的能力吗?但是,完全不养成任何习惯合宜吗?
◎2、人文与孝悌
社会群体生活的变迁:从家庭部落到国家组织,从相对自在到受共识约束,天性本能与自我选择有没有冲突矛盾?你认为父母可以为你决定所有的事务吗?在教室里你能自在选择如何学习吗?老师凭甚么决定学习内容?为甚么需要吸取历史的经验?
多变情境中的不变坚持:人在甚么样的环境才能放心的闹情绪、哭泣、愤怒?家庭是人最大与最后的安全,也因此容易形成习惯,忘却家庭带来的安稳感觉,忘记这种环境最初是父母的牺牲才凝聚而成。但是越来越成长,人需要一起负担家庭的稳定与关怀,这是基本责任,也是唯一不需要改变的习惯。孝悌是天性的一部分,但是孝悌的方法与做法却是后天学习来的。在成长中因为责任的变化,方法与做法也跟着会有变化,需要持续的学习。
第三章:鲧和禹的传承
◎1、防堵与疏通
两端与均衡:大自然的环境与人的关系是竞争还是合作?人类真的能跟大自然合作吗?
治水与水患之源:从鲧到禹的变化,从无限开垦到天灾,寓意着生命的经验在时间空间中太过短促与狭隘,需要传承的纪录与检验。
◎2、群体责任与家庭责任的两难
从大禹在外工作时三年的夫父责任,探讨个人价值、家庭价值与群体价值的对照与比较。家庭之爱与群众责任的冲突与均衡,如何从不同角度辩明一件事情。
◎3、群体共识如何成形
从尧舜选择治水之人的方式,探讨共识的形成可以有哪些方式?不同情境不同事件会有差异吗?
第四章:遥远的旅程
◎1、我与家庭
名字的意义:这个名字,这个我,我从哪里来?我如何会于此存在?父母对我有甚么期望?而我担负的期望是责任还是祝福?我如何思考分辨选择?
◎2、纪录与传承
历史里的家族兴衰:从商祖先与同学家族的迁徙故事,探讨家庭与家族的定义。人类为何需要迁徙?那些是幻境的因素?那些是人为的因素?
文化: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形成了各种文化,文化与地域和家族之间,交错着怎样的关系?祖先与家族的脉络分支、混杂,使血统的意义产生哪种改变?文化与血统又怎样影响着生养教育的继承与传授。
第五章:慎终追远
即使个性与习惯不相同,仍然拥有相同的血缘。
血缘的意义?没有血缘会不会成为家人?
爱情与亲情,情感的约定与理性责任,(不负责任的状况与处理)
无条件的亲人之爱,亲情的选择与责任实践。
编年史:认识族谱,记录自己家族的编年史与特殊亲祖的传记。世代、世纪是什么意思?前世、中叶、后代,为什么有这种词出现?世世代代,三代同堂,五世其昌。世代的历史。
书写方式:怎样写事件与内容叙述:时间列表与重点提示,形容与感受,人物与景观等等………。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