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习是启蒙。
启蒙甚么呢?启蒙身心一贯的思想能力。
「小学启蒙建构出来的人格价值观,你们常常形容『极为庞大』、『完整』、『交错连贯』,但是有清晰的逻辑吗?」
「老师,这很难用逻辑区分,太庞大了,是整个的生活,生活怎么可能完全分切啊!」「可是我们自己思考的时候,很分明啊!只是说不清楚。」「这很难说明,太大了,没办法详尽的描述出结构。」
以理性的方式,当然可以将任何事物清晰的表列出来,但是当「标题或项目」被定义的时候,不合于范围之内的当然必须舍弃掉。
这是一种整理,小学必须连结生活,所有的概念必须从生活中启蒙、整理、定位。许多事物感受是含糊的,所谓的定义也无法精准,因为小学不能将身心切割开来学习,无论如何都要把身心紧紧拉在一起共存共学。否则会过早失去某些感受与发展,过早专注于狭隘的「小道」,过早僵硬于某些原则,失去学习的柔软与无限。
国中开始要学会更庞杂的整理,学会在归类定位的过程中,透过选择的舍弃而明确切割,例如我最佳的天赋会成为业余兴趣还是职业?美感之于我,是第一选择还是第二选择?
人的发展开始正式分岐。
「数学的思考理性而精密,步骤分明,有没有深广的能力?有没有创意的能力?如果从小学的启蒙,是以数学逻辑的方式进行思考,你现在的人格启蒙状态如何?」
「数学是一种有创意的逻辑思考,可是不是生活式的,不一样。」「这种思考和心没有关系,只是一种『动脑』。」「这种方式应该没办法启蒙吧!」
中国的哲思不如西洋精密清晰吗?哲思到底是纯逻辑还是生活?
这还需要多年的学习才能回答。
孔子谈过自己一生的经验学习:「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十四、五岁了,启蒙了!开始模糊的发现自己拥有一个结构庞大、在学习中不断扩张、有着核心价值的人格,但是还说不清楚,看不到分明的支架骨干,为甚么?
启蒙才刚刚结束啊!
在生活中才刚发现「学习」的成效与目的,在心思中才刚开始有志:学习是整体生活应用的,学习是身心均衡的,学习是一生的志业,收获丰足,陷阱亦多,要谨慎小心。
然后,到三十岁,这个结构的骨干才能坚固的紧黏成体,定位方向,如有所立。
到四十岁,细小的支架也多半定位了,有如微血管般扩张连结了整体生命,意志坚定,不再容易受社会流行的影响,不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言论迷惑摇摆。
五十岁,不仅自我的结构完整,还能贯穿融通他人的价值,从中领悟人群、整体自然生命的价值:『天命』,天命的成形,使一个人的价值,肩负着责任与承担。
六十岁的清澈(没有不能体悟的异端)与七十岁的自在(不论是价值责任还是承担,不再成为自我的困境与捆绑,都成为生活的美感)。我尚未达到,只能如学生般「模糊感受」。
所以哲思能力并非文化的差异,并非起端的差异,而是成长学习的差异,在国中时期,心志初成,当然是庞大而模糊的,「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关系,天道哲理一直存在环境里等待,慢慢学习,有一天会清晰而严谨。
国中的读书方式是议题探讨,探讨议题当然也是需要方法结构的,所以,拥有文明文化之下的读书人,学习目的是甚么?
同学们各自写出各自的见解,序列如下。
阳光哥
一、为了生活、兴趣。(生活:身体的生存,食衣住行,与群交流。兴趣:美感。)
二、找工作、实现梦想。
三、从生活中找出自己的问题,解决问题。
古典妹
一、学会如何与「群」相处。
二、建立自己完整的价值观。
三、在历史之中学到教训,以明白在生活上要如何解决问题。
沉思哥
一、生存
二、与群相处(合作、沟通、交流)
三、找寻自我(兴趣、新的生存)
四、用历史看到现今与未来,避免跟前人犯下同样的错误。
林鵰哥
一、活下去(工作)、(操作工具)。
二、人与人交流(国家、城),能分辨真假(新闻信息)
三、国家(法律、教育)
酷酷哥
一、能工作,得以吃饱。(师注:意指生活之食衣住行等)
二、能与人沟通合作。
三、整理价值观,清楚自己的盲点,不要被社会掌控。
难免有些错字和用词失措,但是瑕不掩瑜,这就是孩子们自知自觉的人格核心。
「老师常讲的都是『个人的表达』与『群的沟通』,『交流』和『沟通』,哪个词的运用在归纳上更简洁?」
大家都认为「交流」更完整。为甚么?因为「表达」与「沟通」是过程细节,而「交流」是完整的动态。
这是讨论后的共识,解析之后归纳出来的定义。
「你们多半把生存列为最重要的项目,优先的项目,但是也都注意到美感兴趣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均衡,那我请问你们:人类都是这样的吗?都是把身体物质的生存,排在美感之前吗?」
「不一定啊!」「艺术哥一定不行,没有美感他没办法生存。」
真不愧是老同学啊!我看看古典妹,一个在人多时不爱说话的孩子:「古典妹,你呢?生活中只有生存,没有美感的环境,你会如何?」
她微笑着说:「哇!会崩溃吧!」
和艺术哥一样!
「林鵰哥,你很理性,生存以身体存活为优先应该还能承受,但是若一生都处在不允许拥有美感的环境呢?」
「还是能活着,但是会逐渐虚无。」
非常了解自我。
「沉思哥呢?」
「我应该类似林鵰。」
「真的吗?你和古典妹对照太明确,所以会认为自己一定和古典妹完全相反,但是你对生活的某些品味会非常固执,这代表你更注重理性还是更注重美感?」
沉思哥倒真的是沉思起来。
「我们很容易在生活的对照中两极化,认为『不在这一端,所以一定是在另一端。』两端并不是线型,而是庞大思考结构中无限伸延的『环形』。镇濠和古典妹确实比较偏向美感的极端,但是他们仍然有自我的均衡,沉思哥会比古典妹更偏向物质生存,但比较一般的常人,仍然拥有更多的美感,酷酷哥和林鵰哥偏向理性生存,可也不代表他们没有美感。阳光哥则是非常均衡,每个人都拥有自己身心的均衡,不论多么偏向某一端,自我的内在必然都拥有另一端,人是不可能只在一端生存的,那只是纯粹的兽性,人性必然有两端。」
或许可以用显性与隐性来寓意,显性的部分表现强烈,缺乏时容易使人崩溃;隐性的部分仍然影响着人的身心,缺乏时会使人逐渐虚无。
「所以,为甚么在启蒙学习的过程中,即使是自学,都需要『群学』、『同学』?如果没有各种个性的同学,你能领悟身心均衡的多样化吗?能真实体会多元吗?如果不是长时间的相处与共学,为甚么你们能如此轻易的立刻举例艺术哥的个性?」
群体认知不可能是「知识」,而是「身体力行」,经验的确在文字描述后成为知识,但如何将历史和他人知识复原为活生生的经验,需要自己广泛的生活体验来比照。
我也提示古典妹:虽然她不太爱表达,但是在共学的教室里,还是尽量试着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我们每个人在群学时,都是彼此的教材,包含教师,我们努力学习表达自我,使同学领悟多元,练习沟通,这就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意义。
「所以,从多元与多样化来看,所谓的群体认知是非常困难的,例如:原住民。我们真实的了解、关怀过他们的文化与历史吗?没有了解如何交流?如何共识与合作?台湾的撕裂,在群体认知与交流上,真的有多元、多样化的教育学习吗?如果没有,你们如何以教育目的为方向,进行自学?」
这当然还不是孩子们现在负担得起的问题,小学是概念的启蒙,国中是生活问题与解决的启蒙,能力是在问题中逐渐培育出来的,如果只敢丢出学生负担得起的问题,就永远没有多元深思的需要。
「在婴幼儿时期,是非对错有意义吗?保守或冒险有意义吗?是,你们知道婴幼儿是任何事物都好奇,都勇于尝试,都没有成见的,而且非常专注于观察,内心有最真诚的感受,只是还不会使用言语表达。这种专心诚意看不见的感受,是一种天赋的『气』,气质,气息,有所感,有所知。而这种无成见、无恐惧的探索观察,是『柔』,没有拘束的、无限的柔软。这是婴儿特有的能力,你们要记得、保有这种能力,不论年纪多大,不要忘记这种专心诚意的感受,不要被成见僵硬固执化。」
这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本质能力。
「所以,你们今天列出的目的,还需要增加哪一种项目?」
之后,孩子们将众人的见解综合归纳,整理成共识。
文明文化之下学习的目的:
一、拥有身心的生存能力,均衡美感兴趣与日常食衣住行的满足。
二、建构自我的个性价值结构,能与人群沟通交流,理性的达成共识,稳定的合作。
三、社会化是合情合理的的共识,是一个国家能安定发展的基础,国家组织最大的共识就是法治。
四、当国家、社会能稳定时,除了保有历史文化,增广人群经验,还要有能力随着时间推移,在不同的情境中,发扬与开创新文化,以免不同年龄、不同族群因为疏离而产生隔阂,形成争执。
「这些项目是依序发展的吗?」
「对有些人来说是吧!」「但是生活很难切开呀!」「个性群性和美感不同,发展顺序会不相同吧!」
「那我想问你们:在你们小学时,我可以一、二年级全教个性,三年级开始全教群性,五年级开始只教组织与国家?教育可以如此分明切割教材吗?」
「不行啦老师,一年级开始和同学一起学就是要有群性了。」「生活就是一起的啊!甚么都有。」「有的多一点,有的少一点。」
「是的,启蒙教育就是生活教育,是一种均衡,看起来似乎不能切割,但是实际上还是有顺序的,只是在顺序中某些是主学习,某些少一点。这个过程你们自己要知觉,才不会失去和所有年龄沟通的能力,包含你对父母、你对将来的朋友、子女。等你们读高中、大学时,我应该能把这些共学的学习心得都整理好了,会给你们一份,那时,你可以透过自知自觉,检视自己如何成长,如何架构了人格与价值,检视自己是否还拥有『专气致柔』的婴儿本质,还没有因为社会化的成见而僵硬。」
启蒙之后进入生活应用,一个议题,就需要从自我、群、环境、国家社会、文化天下,逐项检视解析,进行大观。
接着要决定下次讨论的议题。
「老师,我从新闻找议题,很难找啊!都一堆乱七八糟的。」
「都是政治,而且都在讲选举,我看了好多家的新闻,同一个韩国瑜事件看到了十次,内容还都一模一样。」
「对啊!都没什么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
「我有看到一个新闻网站,比较值得看,但是谈的都是国际事务,不讲台湾。」
「老师,我觉得新闻和人民也有直接关系,大家都爱看的几乎都不是好新闻。
「老师,我发现很多人知道分辨新闻的好或不好,可是他们还是会去点阅烂新闻,点阅率都很高。我说的那个很好的网站,点阅率都很少。」
「台湾的新闻风气,完全是人民养成的呀!」
唉!
「好吧!至少你们能从这些抱怨中推理出生活是一贯的,政治、教育、新闻、习惯,是一气呵成的整体,形塑了国家的风气。这个新闻风气问题下次可以做一次比较完整的解析,然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中有相同的现象吗?如何对照比较?我们也可以在下一次讨论中衍生以后的议题材料,下次来决定吧!」
国中的课程已经必须开始让学生主导,教师大约就是推一下、引一下、协助做个总论而已,今天的常识还可以,下一次继续努力。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