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学的是甚么呢?」
回忆是很重要的,所有的学习虽然都会累积,但是有知觉的累积绝对比潜意识的累积有效。
「甲骨文。」
「这么说起来,老师忽然有个疑问,为甚么是甲骨文?为甚么是刻的?你们不觉得奇怪吗?古老的年代,字竟然是刻在龟甲牛骨上的,写字,忽然有了好多疑问啊!」
孩子难以发问,我就得带着他们学习提问。
「应该写在纸上。」「可是那时候纸还没有发明。」「可以写在沙子上、泥土上啊!上次我就写过。」「老师,我看过刻在石头上的,还有上次说的那种鼎。」
都是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推论。
「文字的目的是甚么?人,为甚么要把文字写在某个地方?从自己写日记的经验切入,当十年、二十年、百年后,看自己的日记,或是别人看你的日记,会有甚么意义?」
孩子们很快有结论:为了把一些事情记下来,纪录。当然要记录重要的事,不需要记无聊的事。
略为讲解了甲骨文的历史,君王占卜「国之大事」的纪录,巫觋(女称巫,男称觋,这个觋注音念「席」)负责刻出原因与结果,这样的纪录,因为有文字,才能流传到今天。
「台湾原住民是没有文字记录的,他们的历史需要长老记忆,再述说唱诵给孩子们听,一代一代口述,能留下来的历史可能比文字纪录多吗?不要说图书馆了,即使一个诚品书局,需要多少时间口述?多少人来记忆?」
「老师,这没办法啦!」「可能要说一个月。」「要一年吧?」
「总之,口述是难以完整,也难以丰富,更不一定真实。例如有一天,你长大了,告诉你的孩子:以前我有位老师,她很好,教我思想是会飞的。孩子也许问你:那老师会飞吗?你可能因为孩子企盼好听有趣的故事,或是增加想象的美感,回答他:会啊!我的老师会飞!他都飞来上课!从此,真实的历史,就变成甚么?」
「哇!变成神话了。」「老师就会飞了。」
「所以,口述历史为甚么比较稀少?为甚么许多会成为神话?为甚么人类有了语言之后,还需要文字?」
需要文字的原因当然不只一个,但「纪录」的确是基础。
「语言可以表达沟通,文字可以记录,可以记录的只有文字吗?你们看的绘本,只有文字吗?为甚么叫『绘』本?」
「图画也可以记录。」「图画会说故事。」
「所以,古老的年代,许多人类居住的洞穴里也有大量的壁画。」
「老师,那个壁画好像不是只有记录。」
这孩子从知识里已经观察出开拓的思考:「对!图画是很美的,会表达许多感觉,同时也能记录。从口传神话到图画,再到文字,是人类努力寻找记录方法的过程。我们的文化就是按照语音、图画、文字,一路发展创造的。所以最古老时候的甲骨文,都是从图画转变来的,都像一幅幅小画。」
传说的起点通常是后人的推论创造,并非史实,但通常因此涵育着浓厚的文化精随。
「最古老的历史当然都是传说神话,就像盘古。」
「老师,盘古是谁?」
「我只听过女娲造人。」
「科学家通常会说宇宙的出现是一场巨大的爆炸、爆发,中国文化则有自己的说法:我们认为宇宙出现之前是一片『无』。这个『无』啊!是真正的甚么都没有,空空的,不要说没有人了,没有色彩,没有感觉,没有空间,也没有时间,就真的『甚么都没有』。」
「老师,那是黑漆漆的吗?」
「同学,空无,就连黑色都没有啊!」
「哇!老师,那真的甚么都没有!」「好可怕!」
「各位,既然是无,有没有边界呢?」
「没有啊!就甚么都没有啊!」
「各位,南极、北极的『极』是甚么意思呢?极端,最边边,边界。所以没有边界,没有极端,这是甚么?古人是称为『无极』。」
很简单的概念,但是很基础,要进入中国文化,就必须建构这些概念。
「后来啊!这个无终于开始有一点东西了!你们认为最早出现的『有』,是甚么样子?当然不会一下子变出一个人、一张桌子、一棵草甚么的,最早会有一点点改变,就『有』了改变!这个有,会是甚么样子?怎样动作?」
「老师,他应该是先翻滚吧?」
哇!好想法!
「老师,应该是开始绕啊绕啊!」
这个班的学生很敏锐啊!
「对!最先开始『有』的是『动』!一种动态,动作出来了。一动,一搅拌,一堆东西在搅拌时,会变成怎样?」
「混在一起。」「很乱。」
「这时候越动越大啊!混搅在一起,开始灰蒙蒙的了!古人称为『浑沌』。一大团!边界就出现了,『有』变得很大很大很大,那个边界很远啊!整个宇宙啊!大边界,之后,就有的轻啊有的重啊有的大啊有的小,清澈的,轻的,慢慢会往哪里走?重的呢?」
孩子们喊着:重的会掉下来啊!沉下来啊!轻的升上去啊!
「这个边界还是整个宇宙,很大的,所以古人称为太极,太就是极大。太极是有图画的喔!画法有很多种,都是轻浊黑白分明,你们将来可以去找找看或自己画画看。清澈的属于天,沉浊的属于地。宇宙间各个星球出现。传说,地球上,在这个浑沌到太极之间,有一个生命出现在地球中间,叫做盘古。他是人吗?他长甚么样子?他只是一个还是一群?没有人能知道,毕竟太久远了,我们只知道一个这样的生机存在于最初。」
介绍了一些纪载,例如: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凡四万八千岁,天益高,地益厚,盘古益长。以及盘古化身万物的传说。
「这些都只是传说,经过父子相传的口述,都成为神话了。就像女娲造人。说到这里,要请你们学习一下推论。曾经有人模仿女娲造人神话,创造了一个比较新的故事:女娲创造人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一个一个亲手捏成人形的,第二种是女娲累了,搓土成条,一个一个切成馒头状,变成人形的;第三种是女娲更累了,拿起绳索,往泥浆里一搅,抖动甩高,甩出无数泥浆小团,变成人的。她亲手做的都是富人贵人,切馒头的是普通人,抖泥浆的人都是奴隶、穷苦人。来,这看起来是个很合理的神话,世界上的确富贵人少,普通人多,穷苦人更多,你从故事的表面,如何推论后面的用心?」
「老师,这故事好恶心!」「他看不起穷人。」「老师,这人的心,就希望像印度一样,穷人永远当穷人!」「这又不是天生的,怎么可以讲成这样!」「老师,他好邪恶!」
很好,学生反应热烈,道理当然不是这么单纯,但至少不会被轻易误导。
「刚才你们的行为叫做『评论』,当评论时,你心中有一种『这样好,这样坏』,『这是对,这是错』的想法,你会有『是非之心』,这就是一种『价值』!在小学六年,你学习得越来越多,透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生活经验越丰厚,历史文学越丰厚,会逐渐思想更宽广,是非与价值也更宽广,你会建立自己的价值。」
前面几堂都是基础思考能力学习,终于进入历史的正课。
「盘古只是个设想,有巢氏是真正传说的开始,我们相信历史上曾经真有这个人,是一个或一群,不确定。姓名、个性、生平,不确定,都是传说,你们已经知道传说充满了夸张与神话,是真实中夹杂着虚假。有巢氏是神话,真实的他和平常人一样,还是动物,原始人类,居住在地上,在黑夜时警戒,在白日进行打猎与采集。」
我们讨论了「有巢」的甲骨文。「巢」这个字很明确,孩子们问题不多,「有」字还满争议的。
「各位,有字底下自古以来有两种说法,肉和月。」
「老师,那应该是月,因为晚上有月亮很重要。」「可是对古代原始人来说,晚上就算有月亮也不能打猎。」「可以看到野兽来啊!」「看到野兽来没用啊!人只能跑或爬上树,都打不过。」「还是有肉比较重要,那时候打猎很难得到肉。」
所以孩子们的结论:有是手上拿着肉!
「有巢氏的时代,人们当然要学习观察环境,打猎或采集,模仿着父母的生活方式,模仿是最基础的生存学习。可是有巢氏在当时进行了一个很特殊的模仿,他不仅仅是模仿人类长辈,他透过格物致知,观察到自然界其他动物的生存方式,模仿了鸟筑巢。各位,如果他只模仿做个鸟巢,能住人吗?下雨了呢?」
「老师,可以去采姑婆芋的叶子遮雨。」「姑婆芋有毒,可以采其他叶子,把上面遮住挡雨。」「可以做地板,比较好住。」「老师,我看过一种鸟还会隔间。」「这样住起来很温暖。」「还很安全。」「很安心呢!」
「如果只有模仿,没有创造屋顶、地板、墙隔间,人在树上住得温暖、安全、安心吗?所以,人可以只模仿,不去思考、创造吗?」
最后当然要整理:「从无中生有,从浑沌到太极、天地、万物。从口语到图画、文字,记录传说,是非评论、价值,从模仿到创意,带来安全温暖安心,各位,刚才我们所谈的,是甚么?」
想着说这可能需要慢慢引导一下,把「历史」「经验」引导出来,学生忽然冒出一句:「这是人生!」
哈哈!好!他们还未必能非常清楚这个词其中的浑厚,但有模糊的感受,浑沌的表达,很好,慢慢来。我放弃归纳「经验」这个词,学生所选择的用词是优先的,这是他们的学习。
「是,这是人生,生命的经历,还包含以前人、有巢氏他们的人生经历,历代的人生经历,这就是历史,所有人生的经历。」
教学相长,每一节课都有收获。
谢谢学生们。

本期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