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電子報 第一百二十四期
2021.02.01 出刊
■ 【劉老師新書發表會】窮神知化德之盛 ─
■ 【劉老師新書發表會】《從易經解心經及金剛經》新書發表會後記
◎文/閻以炤
■ 【2020年終尾牙】2020 庚子年尾牙側記◎文/陳亞莉
■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一百一十】震起艮止◎文/劉君祖
■ 【易學偶拾‧第一百零六】君子有解◎文/邱雲斌
■ 【樓醫師專欄】健康時事_面對新冠肺炎 如何做好居家防護?◎文/樓中亮
■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帶著孩子鋪陳出自己的達道◎文/王修亮
■ 【詩情話易之五十】防奢止欲皆相準◎文/唐德清
■ 【雙峰論劍之二十一】古史辨易◎文/王立峰
■ 【志學集】2021年元月份易經讀書會側記◎文/張詒鵬
■ 【學會公告之一】2021年劉君祖老師開課通知~
■ 【學會公告之一】智謀平台─新戰國時代形勢推演
◎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二】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咸臨書院 放寒假通知◎文/編輯部
■ 【學會公告之三】果夏學論文集12 截稿通知◎文/編輯部
【劉老師新書發表會】
 
窮神知化德之盛─
《從易經解心經及金剛經》新書發表會後記
◎文/閻以炤

前言

2021辛丑年開年以後,舉世除關心著美國新選上的總統拜登能否順利就職,更擔憂COVID-19的疫情。就在台灣疫情尚屬穩定狀況下,大塊文化出版公司於元月十六日下午2:30,在國家圖書館為劉君祖老師,舉辦《從易經解心經》暨《從易經解金剛經》兩書第二場新書發表會,舉座聽眾早早戴著口罩買書入座。大塊的企劃趙俐雯小姐,早先已為劉老師在國圖預留車位,在停車場巧遇劉老師連襟的弟弟王北齊先生,以及從台南開車來參加新書發會的陳俊宏先生。

進入國圖國際會議廳會場,發現不畏寒冬來參加的聽眾真不少,大概有八成座。由於劉老師創會的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平日活動不少,理事長陳亞莉女士只在學會群組發布消息,並未另行邀約,出席者應當是大塊的讀者和國圖會員報名者居多。

主持人依然是台北市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先生,例假日他專程從宜蘭趕到台北,為劉老師主持第二場新書發表會。他特別說明《從易經解心經》是前年2019年11月出版,而《從易經解金剛經》是去年2020年12月出版。兩書間隔一年,因疫情同時做新書發表會。


▲左圖說:台北市國父紀念館館長王蘭生先生主持
▲右圖說:大塊文化出版公司的董事長郝明義先生上台推薦新書

不執著空有

首先上台講話的是大塊文化出版公司的董事長郝明義先生,他是劉老師還在出版業服務時的舊識,後來郝先生學易,跟劉老師魚雁往返討論易理,幫劉老師將大陸簡體版《劉君祖完全破解易經密碼》,在台灣出版繁體版《劉君祖易經世界─易經六十四卦全方位導覽易經密碼》。

郝先生是文化人,虔誠自省的佛教徒,他認為現在歐美疫情嚴重,我們更應努力工作,才對得起全世界其他地區受苦受難的人。他說讀《金剛經》、《心經》不斷「破空破有」,但一不小心就偏空,但《易經》進行萬事萬物的歸納,一不小心就容易偏有,劉老師從易解佛,是最好的對照參考。當今世界變動不居,所有方法規律失效的時刻,劉老師用謙卦來詮釋《金剛經》,對身為佛教徒的他,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執著空有,要自強不息,在渾沌不明、一切不安之中,努力向前,不要被一切變化所拘束。郝先生既是出版者也是讀者,給劉老師這兩部書做最好的詮釋。

搭建易佛之橋

接著上台是曾任元智大學副校長的王立文教授,他舉大陸在貴州和雲南兩座山間所建的北盤江大橋為例,稱讚劉老師能在《易經》和佛經間搭建大橋,兩岸少有學者能做到。他說劉老師曾出版《從易經看孫子兵法》,《孫子兵法》在講「色受」,《心經》《金剛經》在詮釋「想行識」的內容。《易經繫辭下傳》所言君子有九德,這九個卦代表菩薩能做到這九德。恆卦就是《金剛經》的無餘涅槃,度無量無邊眾生。復卦就是降伏其心,回到清淨心,回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履卦就是去做,謙卦就是做甚麼不去想他得到什麼果,井卦可看成佛陀在舍衛國孤獨園,每到一地方挖一個井在那裏講道,不久再到他地講道,在他地又挖一井,分享給大家。損益兩卦所講的就是布施,在我們三千大千世界布施的功德很大,但不如講授《金剛經》的功德。困卦講眾生可入廟拜拜,菩薩不能拜相,要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巽卦是有制度層次,以儒家君子層次看菩薩就差不多。除此九卦再加上觀卦,觀自在、應作如是觀,《金剛經》所言肉眼佛眼法眼天眼,跟儒家觀其眸子,是可以連通的。劉老師的《從易經解金剛經》,就像用無人機從《易經》拉鋼纜到《金剛經》,如同北盤江大橋一樣。王立文教授認為買一本書就能讀兩部經很划算,他預祝此書大賣。


▲左圖說:前元智大學副校長的王立文教授稱讚劉老師在易佛之間搭建大橋
▲右圖說:台北大學中文系賴賢宗教授伉儷梵唱太極舞

易佛為東亞到南亞的本體智慧

台北大學中文系賴賢宗教授,曾獲台大和德國慕尼黑兩校博士,他強調中國文化內涵強調人性,佛教強調「破相顯性」,其實都是同一根源。《金剛經》的真諦,是《易經》中震卦九四爻爻辭:「震遂泥」。劉老師認為佛經主旨皆同指向復見其天地之心,也就是復見「真我、佛心、自性」。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破相顯性。佛經「苦集滅道」因苦集而不生,所以從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到易經生生之謂易,所言皆是一致。

最後賴賢宗教授演唱佛教組曲,邀請其夫人上台以太極導引,表達伏羲畫卦之文化感通。賴教授聲如洪鐘,丹田之音響徹雲霄,夫人的太極功夫非比尋常,特別是下盤功底深厚,二人夫唱婦隨,引人入勝,梵唱之音震撼國圖國際會議廳。


▲左圖說:劉老師新書發表會敘因緣
▲右圖說:會後賴賢宗教授伉儷與劉師母合照

窮神知化德之盛

最後劉君祖老師上台,回溯他講授《易經》數十年的歷程,貫串儒家經典、中醫、道家、道藏,最後依序講六部佛經:消業力的《金剛經》、純中國的《六祖壇經》、心經、成佛的《法華經》、居士說法的《維摩詰經》、以及開智慧的《楞嚴經》。劉老師自稱不是佛教徒,最早是聽淨空法師在台北市中華路第一百貨公司講《楞嚴經》,從理論到實踐,深受啟發頗為受用。家中還珍藏恩師愛新覺羅毓鋆老師紀念其母所印大字本《妙法蓮華經》。

針對賴賢宗教授所提:易佛為從東亞到南亞的本體智慧,劉老師補充說明,易經後天八卦圖:震卦方位是東方,而象徵文明的離卦方位在南方,賴教授賢伉儷以佛曲配太極,正如同豫卦《大象傳》:「雷出地奮,豫。先王以作樂崇德,殷薦之上帝,以配祖考。」雷就是震卦,搭配得非常適宜。而兩位教授都提及謙卦,《易經》不但處理人事,還關心天地鬼神。人要以盛德實踐,才能窮神知化。

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

劉老師認為經典很難,不難就不叫經典,以人生歷練印證。《易經‧繫辭傳》有言:「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人要與時偕行、與時俱進,從經典啟發自己智慧,開創核心創造力,正如毓老師的名言:「豈止日月易新懸?必也盤皇另闢天!」

一致百慮殊途同歸

劉老師說明數十年的教學架構:
春秋義─尚書行─詩禮情─神武策─魔塵鑑─養生主─金剛心
用《易經》串連四書五經,以及兵書佛經道藏中醫,成為一個體系。
正如孔子所言:「天下殊途而同歸,一致而百慮。」

剝極而復見天地之心

劉老師用大自然的奧秘、宇宙公式,說明天地剝極而復之理:報上登載一千幾百年前唐朝的蓮子,在美國加州實驗室適當的環境再開花,中東兩千多年的棗椰種子復活,沉睡在西伯利亞永凍層下三萬兩千年的柳葉蠅子草重新開花,這恐怕不是神話。證明藏在果皮果肉下的果核,裡面的果仁藏有無限生機,我們要找出來發揚光大,這就是剝極而復見天地之心。

金剛經說什麼?

劉老師學生問占:《易經》震卦九四爻辭:「震遂泥。」象徵人都是活在貪瞋癡慢疑的泥淖中,難以自拔。劉老師自占得復卦初爻,一切都都得剝除假相,才能見天地之心。劉老師最後發現各部佛經的宗旨,都直指天地之心,這就是宇宙的奧妙。

結語

大塊董事長郝明義先生離開會場前問道:
春秋義─尚書行─詩禮情─神武策─魔塵鑑─養生主─金剛心
劉老師這個講學的歸納,是毓老師上課說的嗎?
不是,這是劉老師教學的心得。
郝先生說,這個有意思,下次我要約時間,好好跟劉老師請教。

本期目錄...

【2020年終尾牙】
 
2020 庚子年尾牙側記
◎文/陳亞莉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咸臨書院自2019年開始擴大舉辦年終尾牙餐敘,廣邀同門師兄弟姊妹共聚一堂。庚子年是非常動盪與不安的一年,然而,我們的課程仍然與時俱進,誠如劉君祖老師說:「動盪不安之時,正是讀書的好時機。」幸運的我們都能沉浸在朋友講習的氛圍裡,平平安安地度過了驚心動魄的疫情年。藉此歲末年終的機會,讓我們互道平安,並與老師、師母與資深學長閒話家常,聯絡感情,何樂而不為也!

今年席開三桌實是難得,尤其在疫情未歇之時大家仍然熱烈捧場!當天六點準時開席,感謝學長姐贊助50年陳高以及紅酒,這真是助興催化的魔飲,加上副執行長推薦這知名的海鮮餐廳,菜色新鮮、味美、分量足,一切都搭配得盡善盡美,幸福感爆棚,大家都讚不絕口!


▲左圖說:50年陳高魔飲
▲右圖說:美味菜色份量足

師母每年都會為每一位參與尾牙聚餐的同門準備一份精緻、甜蜜可口的紅豆豆糕。這些年來,每年年底都享受到師母的愛心紅豆豆糕,這意味著,甜喜在心頭,每年都要甜蜜過好年,感謝師母的愛心!

酒酣耳熱之際,中場大家開始一桌桌敬酒交誼,熱鬧喧騰!亞莉充當介紹人,交互介紹資深學長給學弟妹們認識,耳語間不時聽到原來是你(妳)喔! 我們有20~21跨世紀的的同門,有學有專精老師級的學長:邱雲斌學長(易經基礎班老師)、劉文山學長(人間奇門班老師)、劉慶平學長(傷寒論老師),有姊妹檔學姐-大金、小金教授,有夫妻檔學長-獻仁、薏安 ,有母子檔同學-玉色與世庭,這真是令人讚嘆咸臨書院成員結構的緊密度!


▲圖說:大家舉杯致意歡飲!

感謝劉君祖老師數十年來在易經與中華經典上的熱心教學與傳承。2021年十月將是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創會20周年慶,2022年十月將是咸臨書院掛牌10周年慶,所有的日日月月年年的積累,成就了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咸臨書院至今已有開枝散葉之勢,讓我們繼續共學同修,祝願十年後的尾牙我們都仍在易經與經典上修習人生!

本期目錄...

 
【劉老師專欄‧如嚮集第一百一十】
 
震起艮止
◎文/劉君祖

舉世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去年十一月初即已結束,卻因川普陣營不認輸歹戲拖棚了兩個半月才塵埃落定,過程雖然紛紜動盪,仍在我們對大勢的料算中未有偏離。美國時間元月六日國會確認大選結果時,抗議群眾衝入國會大廈造成騷亂卻未影響最終結果。美國的司法制度還是守住了最後的底線不讓亂局擴大,兩周後白宮易主,川退拜進,歷史翻入新頁。事前雖仍有種種瞎猜測的奇談怪說,以及一廂情願的民粹期盼,世界第一大國改朝換代已成事實。

國會暴動後,我眼看心明,手起占落,算川普爾後前途,得出不變的艮卦,果然大鬧天宮到此為止了!各篇易傳解釋艮卦都是一個「止」字。《說卦傳》:「帝出乎震……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依所謂的後天八卦方位,主宰起於東方,帶動萬事萬物發展壯盛,運轉一輪後至東北方的艮卦,停止不動,準備辦理交接,由下一輪的主宰終而復始延續組織的運營。後浪前浪波波相繼,始壯究始壯究,薪盡火傳,生生之謂易,天道人事本來如此,前一代戀棧不止,後一代怎麼與時俱進啟動新局呢?

乾卦彰顯永恆不易的天理,六爻以龍為象,潛、見、惕、躍、飛、亢,由君位「飛龍在天」到上爻「亢龍有悔」,透析人生知所進退之道,明確無疑。《小象傳》稱:「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文言傳》直批:「窮之災也!」又下結論:「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得修到聖人境界才能真正放下權位的執著,凡夫俗子談何容易啊?

晉卦加官晉爵,如日東昇,五爻至君位爬上巔峰,爻辭先打預防針:「悔亡。失得勿恤,往吉,无不利。」如果患得患失,不擇手段欲長保其位,則至上爻窮極之地:「晉其角,維用伐邑。」《小象傳》:「道未光也。」光華不再,往外往上再難推進,組織內部爭鬥不已。如此則下接明夷卦,日出轉為日落,禍國殃民勢所必至。

升卦一路平順升至高位,五爻爻辭:「貞吉,升階。」《小象傳》:「大得志也。」卦辭又提醒在先:「元亨,用見大人,勿恤,南征吉。」若總憂恤一己之權位,不盡心為民謀福,則終致上爻之境:「冥升在上,消不富也。」爻變成蠱卦,升平世退轉為閉鎖威權的據亂世,原初的改革者墜落成被新世代改革的對象了!

漸卦以雁行團隊取象,由水而陸而空,循序漸進,終至五爻君位巔峰。《彖傳》稱:「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五爻爻辭:「鴻漸于陵……終莫之勝,吉。」《小象傳》稱:「得所願也。」爻變為艮卦,成功亦當知止,準備安排接班,知止所以不殆,方能功德圓滿為人感念。上爻爻辭:「鴻漸于陸,其羽可用為儀,吉。」《小象傳》稱:「不可亂也。」領導人退位,回復一介平民身分,換個方式為組織效力,鴻雁翱翔千萬里,領頭雁完成任務後交差亦不離群,進退皆不失正,成功進而成德,可為天下表率。故而《大象傳》稱:「山上有木,君子以居賢德善俗。」檯面上的指標人物言行舉措影響社會風化,接班團隊波波相繼,也是長期栽培之功,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漸卦做了最好的示範。晉、升、漸三卦都有上進前進之義,拿得起又放得下,只有漸卦真正功德圓滿。

《雜卦傳》:「震,起也;艮,止也。損益,盛衰之始也。」美國白宮換屆易主是否順利事前亦多揣測,我當時占問即得出革卦三、五爻動,齊變有震卦之象。革故鼎新勢所必然,五爻登進大位,爻辭稱:「大人虎變,未占有孚。」三爻多方籌備計議,務保周全,爻辭稱:「征凶,貞厲。革言三就,有孚。」《繫辭傳》:「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凶,五多功,貴賤之等也。」登基大典前的縝密鋪排演練,終於保障了和平轉移政權,往後美利堅合眾國能否振衰起敝,再造輝煌,我們且拭目以待。遇革之震,川普艮止,拜登震起,震卦繼革、鼎之後,本即政權承續之義。《彖傳》稱:「出可以守宗廟社稷,以為祭主也。」疫情慘重,經濟滑坡,國事如麻,擺在拜登前面的元首路肯定艱鉅,只能戒慎以對。《大象傳》警示:「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川普確定玩完,到此為止。不變的艮卦,《焦氏易林》批語為:「君孤獨處,單弱無輔,名曰困苦。」說得多切!

本期目錄...

 
【易學偶拾‧第一百零六】
 
君子有解
◎文/邱雲斌

妹婿退休了,和老妹到丘園來暫住;他原本身體很好,從營建工程師下崗,總是閒不下來,割草整地,打掃衛生,到處煥然一新。

有一天,居然買了一大捲綠色的網籬,要把整個菜園圍起來。老媽大喜,心頭大患總算可以解決了。這幾年山豬、山羌肆虐,鮮嫰可口的小白菜、茼蒿、芋頭,都孝敬牠們打了牙祭。有了圍籬,想種什麼就種什麼,可以高枕無憂矣。

易經下經第十卦是解卦,一舉解決了下經前十卦深陷感情漩渦的問題,同時,如同感情的入于「坎窞」一般,從家人到解卦的一個小周天的糾結,也全部解決。

就是從家人、睽卦累積到蹇卦的問題,已經心有千千結,如同連環套,一個套一個,通通動彈不得。這些根源於人情、欲望的難題,確實不容易解開。

原因是四卦相連,互相錯綜,尤其是睽與蹇卦,兩者相連相錯,與其他所有由錯連接的方式不一樣。其他是奇數卦緊接偶數,只有睽卦是第38卦,蹇是第39卦,且位置不在上下經之起始階段。而家人與解卦也是錯卦。如此安排,易經有其深刻含意。就是一時激憤翻臉之後,不單只少了至親好友的無形親情,有形資源保護,且由睽入蹇,心裡的誤會仇隙,劇烈轉化為相互的傷害制約,馬上寸步難行。

蹇有重山萬水,有險有阻,是心理、身體同時受約束、捆綁,到處碰壁,源頭又是從家人來的,很難解決。而解卦就是有這麼高明的手段,智慧的辦法,針對蹇的難題,迎刃而解。所以,蹇、解兩卦可以說就是易經的濃縮版。

解字拆開來,就是牛角刀,鋒利無比;當然這是象徵,主要還靠握刀的人要有「庖丁解牛」的智慧、手法。蹇卦是層出不窮的問題,如果不把整體的關係搞清楚,只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整體觀。搞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那暫時解開也是假象,治標不治本。隔一段時間,問題又來了,就像又輪迴到小周天開始的家人卦。

所以,易經告訴我們,再怎麼樣難的問題,一定有解法,就看你學不學得通,有沒有耐心學。有蹇一定有解,徹底解決之後,才能脫離情欲苦海,進入理性世界─損、益兩卦。

看著青綠的菜苗迎風搖曳,老媽笑逐顏開,有小蟲來分食,有鼴鼠來地裡鑽個大洞,都不以為意,只說:「這些吃再多,也沒有我們吃得多!」

解卦大象傳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

雷雨大作,大和解時代來臨。這時天地間一片祥和,沒有真正該下地獄的壞人,那就大赦天下,普天同慶吧!要注意的是過與罪不同,處理的方式赦與宥也不同。

過是過錯,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人都會犯錯,不管有心或是無意,小過、大過都可以赦免,給予改過自新的機會。所以,赦是赦免,在和解的前提下,完全原諒,一切恩怨歸零。

但是,罪就就不行,犯下罪大惡極的重罪,不可完全原諒,頂多只能減免,量刑從寬。否則,天理何在?

一般我們認為大象傳是獨立的,標出六十四卦的積極光明面,據以進德修業。可是仔細研究,大象傳經常成為卦爻的核心,甚而可解決卦爻辭所提出的問題。如解卦五爻是慈悲的菩薩「有孚于小人」,雖然解決方案已成竹在胸,仍決定赦免小人;但是上爻是怒目金剛「射隼于高墉之上。獲之。無不利。」其間的標準何在?就是在大象傳的「赦過宥罪」。其他卦莫不如此,值得大家好好發掘。

老媽經常幫我們加菜,山羌在圍籬外流口水的鮮綠蔬菜,還不忘教訓我:「要勤快一點,你要是有你妹婿的一半就好了!」。

本期目錄...

 
【樓醫師專欄】
 
健康時事_面對新冠肺炎 如何做好居家防護?
◎文/樓中亮

新冠肺炎的疫情近期出現部桃醫院院內感染,人心惶惶,而民眾除了出門戴口罩、勤洗手,居家防護還可以怎麼做呢?

樓醫師建議,一般大眾可多補充維他命C。樓醫師舉例說明,曾有一名12歲患者高燒不退,經診斷是一般感冒,他讓這位患者每天吃6克維他命C(早中晚各2克),第二天就退燒了。

『因為維他命C,可以抗氧化、抗發炎、抗病毒、抗菌(提高免疫力),且可以緩解感冒症狀。如果是一般人,其實一天服用3克,就可以達到很好的防護效果。』樓醫師說。

新冠肺炎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除了正確穿脫口罩、勤洗手之外,居家的消毒防護也很重要;除了用酒精做居家消毒之外,樓醫師建議大家可用綠茶漱口,然後用便宜的茶葉煮水來做居家消毒擦拭,日本靜岡縣立大學研究已經證實,茶葉中的兒茶素可以在流感病毒被人體吸收前先阻擋下來,紅茶多酚亦能有效弱化病毒進入人體細胞。像是2019年日本流感大爆發時,靜岡縣小學得流感的機率比其他城市低一半,就是因為靜岡的小學都會用綠茶讓小朋友漱口跟洗手的緣故。

樓醫師呼籲,面對這世界級瘟疫不必慌張,做好外出與居家防護,提升免疫力,疾病自然遠離。

《樓醫師建議居家防護三步驟》:

  1. 綠茶漱口。
  2. 勤洗手/茶葉水洗手,若暫時買不到酒精也可用茶葉水擦拭環境。
  3. 每日補充維他命C 3克。

(本文承蒙樓中亮中醫預防保健網提供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電子報讀友,特此致謝。)

本期目錄...

【兒童經典教育線上】
 
帶著孩子鋪陳出自己的達道
◎文/王修亮

在課堂上,我和孩子們談到好幾次「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以直報怨」。

這個「直」很難解釋,不只是個形容,還是個動作,是個兩端通徹的動作,通徹甚麼呢?通徹天命與率性。這個「率性」之道,就是直。

天命是天地之間的流轉,有多大呢,以人的能力無法確知。「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生死鬼神不是「人」所能通徹的,所以「敬而遠之」,畢竟人受限於物質的身體。只能透過教育的修道,逐漸往來學習,逐漸鋪陳出通往天命的達道。

我們的課程,就是在往來學習中,帶著孩子們鋪陳出自己的達道。這達道不一定是直的,也不一定往前,盤旋反覆都可能,尤其在學習上。即使是直的,也有許多轉折高低,一望無盡,卻無能看見盡頭。所以,自己為何尋道,如何修道,欲何達道,先要能夠「知覺」,以參觀知得識,以心感覺得情。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天命賦予人性,這是生而知之,也有聰慧明澈的人主動能以內觀通外達,從小察覺本性之直,早早鋪陳自己的道路。

一般人則多是隨從著物質本能求飽求暖,迷茫於人文淆亂,而後才從家教、師教與環境經驗中體悟文字的深意,將文字深意於學習時融入所知所覺,追隨著先人鋪陳達道。有時順,有時困,這個「次」,慢一點,被動一點,由外影響內的多,但只要能「知覺」,學而所成者一,結果沒多少差別。

困而不學的情況很多,例如學習者的困被旁人不斷排除,俗語說寵溺;例如是困到身心無措,只剩下保暖本能,或是心迷情絕自尋短見等等,例如整體社會均困而因此不覺其困。這時候,全民皆困,世風也就下了,群體入困中,再也難掙脫。

達道的盡頭雖然不可得見,人的天命之性是「群策群力」才得以通徹的,群策群力的根本是「仁」,起點是「惻隱」,源頭是家庭孝悌,最終塑造為個人價值觀。

君子務本,讀書人、學習者的家教是第一個啟蒙點。不論是生而知、學而知、困而知,求知求覺是學習之本,沒有知覺的學習過程,價值核心的仁鋪陳不起來。「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知有覺的群性學習,惻隱之仁的學習,是身心「立志」的學習,立君子之志。家庭與蒙師,便是引導孩童有志於學的推手。「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死而後已的學習,止於至善的學習。

國小啟蒙的過程,是明明德、親民的知覺與方法學習過程。期待成人的止於至善。

最後,整理本學期課程綱要。

課程是死的,孩子是活的,在學習過程中,引導孩子追隨是課堂起點,課程中途,教師必須追隨著孩子來引導自己的課程,畢竟啟蒙並非灌輸,而是啟發。 所以課程綱要在開學時我訂定了,但追隨著孩子們自知自覺的學習,有許多的變化與改動,這才是教育應有的態度與方式,教育是教學相長,長的不是規定好的課程知識。「長」的是往天命的達道之心。

這個整理過的課綱和開學初時不盡相同,原因在此。

學期課程綱要整理:
(章節分段並非課程排序,而是發展排序,課程內容概念視學生知覺穿插反覆,本來就無需排序。)

第一章:美感與知識→身體與心靈的並存。
身體的五官五感與心所領受。
想與思,身與心,外觀與內感的分辨與知覺。
知與覺,身與心的起源,渾沌與盤古的意義,「名」與「實」的概念,「文字語言」的「名」與「實」。
生命的意義與生命的重量,自然與人文在今生今世所學習的意義。
表達:不知魚之樂,語言文字能完全表達感受嗎?
整體生命的概念,生命原始欲望與本能知覺的分辨。
跨物種模仿、改造與生存本能:有巢氏樹屋,人類第一個非自然改變。
人文學習的模仿與改造能力,群性的人文模仿,個性的改造。
聖王的意義,群體共享共好的概念。

第二章:想與思的過程→格物致知與誠意正心修身。
對事物外在觀察與內在思考後的解析、選擇以及生活實踐。
家庭與安全本能,現代人文對自我帶來的絕對安全感,強化甚至放縱好奇與冒險本能,失去行動均衡的中節、中庸能力。
好奇與冒險本能:燧人氏取火,人類在安全感與好奇本能之間中庸的冒險。
冒險的判斷與選擇,每個人的中節與中庸在不同時空情境裡的平衡。
人類獨有的冒險實踐對整體環境的影響。

第三章:語言文字→人文創造與傳承。
有形之字與無形之想、思的關係,無形的思來自有知有覺,是真誠的情感,有形的文字是理性的整理、判斷、選擇,以儘量表達知覺,所有個性的感覺情緒,都必然透過理性的整選,成為溝通與傳承的知識。

甲骨文從感覺畫作知識的傳承意義
傳承紀錄:歷史的意義與真偽之間,一種是人為刻意的真偽,一種是文字無法盡情溝通的真偽。
字與畫的符號,從甲骨文到楷書、行草書法,起源於八卦符號的總整理。
微觀的知識、感覺與大觀的歸納判斷。
學習是一種傳承的循環,冒險對現狀的突破,帶來新的學習,新的循環,循環的舊承與創造的新傳。
力量與智慧的調和:伏羲氏八卦的圖文開啟文化傳承的先端。

第四章:質與文→天命之性與人文學習
動物本能與人文創造的兩端均衡。人類欲望的中節與行為實踐的中庸,對學習的推動力是人性之善美,而是否能維繫在善美的達道上,是人自我的判斷與選擇。欲望是人性,無法泯滅,只能透過學習將群性的惻隱之心與個性的自足之心進行調整,形成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的選擇標準,是個人的自我價值觀,起源於有知有覺的觀察、判斷與選擇。正心的價值觀不代表修身的實踐能力。
強化判斷與選擇能力,強化自我控制的中節中庸能力,才能鋪陳成通往天命的達道。天命自然,本來無須刻意學習,但因為人類社會已經完全人文化,失去自然感知與學習的能力,所以需要教育來修道。

群體之間的表達與溝通:達道是需要共學過程來鋪陳的,如同歷史的傳承。歷史是在時間的經驗中傳承,共學是在空間的經驗中同享。人類的學習,是在時空中增廣修正生活的經驗,從微觀到達觀,從達觀到大觀。 從基礎惻隱之心的學習,擴張到是非之心的判斷,「是」的成就感與「非」的羞惡感,引動羞惡之心,最後實踐為行動的辭讓之心。

歷史是概念學習的間接經驗資料庫,是必然的傳承。這學期探討的歷史起自渾沌與盤古,暫停於伏羲氏,下學期接續神農氏炎帝的家族群聚與安土重遷,醫藥與農業發展帶來的人口暴增與族群擴張,人際關係的轉變。應該會講到夏啟的聖王之戰與權欲之戰的轉化意義,群體社會階級制度建立。

本期目錄...

 
【詩情話易之五十】
 
防奢止欲皆相準
◎文/唐德清

在去年的專欄中,不才談了較多的宋詩,涉及到邵雍、范仲淹、王安石、陸游、陸九淵等名家詩作,並不是筆者要刻意去談宋詩,而是很多的宋詩蘊含豐富哲理,比諸易學數理,常常若合符契,容易信手拈來,這也是宋詩有別於唐詩的地方。南宋詩評大家嚴羽在其名作《滄浪詩話》中評論:「本朝人尚理而病於意興,唐人尚意興而理在其中。」畫龍點睛,刻畫生動,總結到位。錢鍾書先生也說:「唐詩多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宋代文人政治地位高,時尚議論,習慣以學問相高,朝野文風長期保持鼎盛。陳寅恪總結:「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在今日中華民族全面偉大復興的重要節點,國人熱衷於發掘、整理、研究、欣賞宋朝(尤其是北宋)文人雅士的方方面面,絕不是偶然之象,實有其必然之機。

宋朝的文風興盛,有個關鍵的因素是皇帝天子帶頭學習,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唐朝滅亡不久,軍閥割據亂紛紛,天下進入五代十國,百姓民不聊生、朝不保夕,清朝著名史學大家趙翼評說:「五代亂世,本無刑章,視人命如草芥,動以族誅為事。」儘管世道喪亂,生命無常,趙弘殷帶兵打仗之餘,還是非常注重其子趙匡胤(後來的宋太祖)、匡義(後來的太宗)、匡美等人的學業,宋史記載趙弘殷總兵淮南時,「破州縣,財物悉不取,第求古書遺帝(指太宗),恆飭厲之,帝由是工文業,多藝能。」行爲很像秦末蕭何入咸陽,首務就是搶圖冊。

宋朝的皇帝大多喜愛作詩填詞,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宋真宗的〈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鐘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這首詩一千多年來激勵無數的國人發奮讀書,起到了難以言説的效果,就連目不識丁的老翁老嫗也能道出一二,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這首詩是出自真宗皇帝的手筆。不少文人心存芥蒂,向來對帝王的詩文不屑一顧,譏之哂之,甚至吹毛求疵、故意詆毀,這種陋習偏見要不得!試問一下,同樣是〈開經偈〉詩,你寫得過武媚娘嗎?同樣是〈沁園春・雪〉詞,你填得過毛潤之嗎?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只要是好文章,都值得我們學習,蒙以養正,以虛受人,君子就能日新其德,篤實輝光。


宋太祖趙匡胤留下的詩作不多,目前所能看到的就是名句「未離海底千山黑,才到天中萬國明」和一首七絕〈日詩〉「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山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卻趕月。」字數雖少,卻是帝王口氣,率性見天然,絕非平時書齋所能出。倒是宋太宗創作和留下的詩詞文章之多,大大超出我們的一般想像,真的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宋太宗自己很愛讀文史一類書籍,他讓文學家李昉等人花了七年工夫,編成有1000卷之多的《太平總類》。太宗非常高興,規定自己每天閱讀三卷,大臣們勸宋太宗要注意休息,別太勞神,宋太宗對他們說:開卷有益,我不覺得疲勞啊!這部書因為是皇帝看過的,後來就改名為《太平御覽》,開卷有益的成語也源於此,後人常常用來勉勵人們勤奮讀書。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彙編的《全宋詩》共輯錄了571首宋太宗的詩歌,在這些詩歌當中,道家道教色彩濃厚的《逍遙詠》共11組,兩百多首;宋太宗本人篤信佛教,5組《緣識》詩就有318首,佛道兩家的作品佔據了絕大部分。可見,佛道對宋太宗的影響之大,直接間接地反映在他的治國理念當中,也影響到之後的執政者。像宋仁宗的懲忿窒欲、善於自我克制的風格就頗有其祖風範。

宋太宗認爲「人之所以多憂患者,皆由嗜欲之不節,勞慮之未息。若能滌除情染,令神氣清靜,在自然安閒而悅豫爾。」他有一首以「妙手彈琴」起句的〈緣識〉詩,全詩有四十多句,從彈琴講到個人的修養,他幻想能夠「右手抑揚禁淫邪,左手徘徊堪瞻矚。法於天,象於地,伏羲所造與心契。」心游太虛,道法自然,多麽冀望他治下的江山能出現「南風思政民俗化,順從平等無高下」的太平世。最後結尾的四句詩是:「敘志神和慢調軫,修身治性藏幽隱。蒼龍鶴舞白雉飛,防奢止欲皆相準。」宋太宗最後承認,只有修身治性,彈琴時才會敘志神和;唯有防奢止欲,天下才能祥和,才能有鶴舞白雉飛的悠然,否則就是鷄飛狗跳不安寧。止欲是内在的,防奢是外在的,歸根到底,止欲是一切的根本,北宋的滅亡就是亡在宋徽宗的窮奢極欲上。

《周易》的第五十二卦是止欲修行的〈艮〉卦,〈艮〉的卦象内阻外阻,上下都是山。人食五穀雜糧,七情六欲,與生俱來,無窮無盡,要克制種種的欲望,就像是攀爬橫在你面前的一座座山峰,你想要前進,就必須爬山涉水、翻山越嶺,去克服障礙,爲善針挑土,每一步都不容易。古人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機淺。」自己戰勝自己的欲望,既是最難的,也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究竟的。

〈艮卦〉的〈大象傳〉:「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在《論語•憲問篇》:「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都是源於〈艮卦〉的〈大象傳〉。大千世界,各人有各人的「位」,盡忠職守,各安其位,每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社會就會和諧穩定,一切亂象都源於錯位、越位、竊位。老師錯位,微信上佈置作業,家長疲於奔命寫作業,雙方好像機器人,教書育人一句空話,能不大亂嗎?網絡巨霸利用積纍的大數據,瘋狂越位,挖坑設阱,一邊叫窮學生「借吧、貸吧、花吧」,一邊惦記社區的幾顆白菜、幾粒水果,完全背離網絡初衷,能不讓眼睛雪亮的人民大衆駡死嗎?政府官員的竊位最可怕,禍害最大,流毒最深,小到鄉村鎮長,大到一國總統,德不配位,胡作非爲,連基本的道德底綫都沒有,駭人聽聞,枚不勝數。再想想〈艮卦〉的〈大象傳〉:「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由衷贊佩我們祖先的睿智是何等的英明。

〈艮卦〉的彖傳曰:「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這真是金玉良言,幾個字足以指導我們一輩子。〈序卦傳〉說:「〈震〉者,動也。物不可以終動,止之,故受之以〈艮〉。」人生最大的智慧莫過於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何謂「正」?止於一也,「一」就是整體、就是大局、就是人生的大目標。該動時才動,能動時才動,而不是想動就可以動,否則就是亂動,《大學》講「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與國人交止於信」,孔老夫子深情地告誡我們:「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說卦傳〉對八經卦有形象的概括:「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精闢指出〈艮卦〉意象的核心内涵是:「艮、東北之卦也。萬物之所成終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終萬物、始萬物者、莫盛乎艮。」可以看出,萬事萬物的終始成敗都與〈艮卦〉有關,「進」的造字是辵(快走狀)+隹;而「退」字的造字則是辵(快走狀)+艮,意思就是「停止快走」。「進」是能力的象徵,「退」則是智慧的體現。現代談判的最高境界就是「退」的藝術,可以講不懂得「退」之道,辦事做人就難以成功。「艮」卦的妙用是無窮的,人只要把「艮」字一直放在心上,「艮」上加一點就是「良」,懂得「艮」的人才是有「良心」的人。我們把天底下「最有良心的女人」稱之為「娘」。樹能高數仞,最重要是有本,「艮」得住,也就是有了「根」。你很會賺錢,但要「艮」得住,才是真金白「銀」,否則水中撈月一場空。庚子去,辛丑來,世界大局還是亂紛紛,明哲保身不容易,懂得「艮」之道才有「根」,掌握「艮」之道才有「銀」,妙用「艮」之道,你的「銀根」才不會出問題。

本期目錄...

 
【雙峰論劍之二十一】
 
古史辨易
◎文/王立峰

前幾期的專欄文章,我們把卦爻辭涉及到商周之際人物和事件的地風〈升〉、地火〈明夷〉、風水〈渙〉、火地〈晉〉四個卦進行了梳理解讀。除這四個卦之外,在爻辭中明確涉及到商周之際人物和事件的還有〈泰〉、〈隨〉、〈歸妹〉、〈既濟〉和〈未濟〉五個卦。

以歷史先後為序,我們首先看〈既濟〉、〈未濟〉兩卦。

〈既濟〉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是講商王武丁用了三年的時間征服鬼方。結合小象「三年克之,憊也。」,可見商人勞師動眾,耗費巨大,是謂慘勝。

〈未濟〉九四「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於大國。」按照楊寬先生在《西周史》中的說法,依據《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後漢書.西羌傳》注引)作為商朝的屬國,周人首領季曆在商王武乙三十三年至三十五年替商王再次完成對鬼方的征伐。由此可見,〈既濟〉和〈未濟〉爻辭是相隔幾十年,商人和周人分別對鬼方征伐的描述。對此,楊寬先生講,作為商朝的屬國,周人自稱小邦周,而稱商朝為大國殷,在西周寫就的「有賞於大國」的爻辭,從周人的角度也完全肯定了上面的說法。

具體到這個「震」字,這次征伐雖然也用時三年,但可以看出周人勇猛善戰,過程比較順利,付出代價較小,可謂大勝。相較幾十年前商人親征鬼方的慘勝,恐怕也正是這個「震」字體現出的周人強悍的實力,造成商朝對於周人的驚懼和忌憚。就像〈明夷〉初九「明夷於飛,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所講,最終導致在商王武乙死後的繼任者商王文丁時期,季曆在去商都獻俘時被拘禁身死。

對於〈既濟〉和〈未濟〉兩卦都出現的「輪」,應當是代指商周之時作戰的戰車;「茀」依尚秉和先生在《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的說法,《曲禮》疏解「婦人質弱不倚乘,男子倚乘,婦人坐乘,所以異也。」和《詩經•衛風》「翟茀以朝」疏解,「婦人乘車不露見,車之前後設障以自蔽,謂之茀。」;「繻」 為彩色細密絲織品,而「袽」為破衣爛衫。聯繫到甲骨文記載並且已經出土的武丁后妃婦好墓的情況,和武丁時期商朝實力達到頂峰隨後開始滑落的研究史實,還有周人與商人的關係,從周人寫就的〈既濟〉爻辭入手,我們可以稍微試著聯想解讀一下。

〈既濟〉初九「曳其輪,濡其尾,無咎。」是不是說:如果商人不對鬼方進行征伐,只是接受些許局部損失,對商朝來講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呢?

六二「婦喪其茀。勿逐,七日得。」是不是說:領命征伐鬼方掛帥出征的,就是端坐在去掉茀飾的戰車中的婦好呢?還是婦好戰敗潰逃,把戰車上的茀飾都落掉了?是不是商人先是初戰告捷,但輕敵追殲反而蒙受了很大損失,並對後來戰爭進程和結果造成重大影響了呢?

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仗打了三年,最後「憊也」可謂慘勝,那麼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這位被「用」的「小人」嗎?在周人作《易》者的心中,這位「小人」是指婦好,還是另有他人?

六四「繻有衣袽」這就是戰爭慘勝後的民困財匱吧!「終日戒」,「有所疑也」,是誰對誰?為什麼還要藏著掖著呢?

九五「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這是作《易》的周人,在拿周人自己征伐鬼方的戰績,與商人征伐鬼方的慘勝進行對比嗎?

上六「濡其首,厲。」這是周人在總結商人,因為征伐鬼方雖然獲勝,但最終使得國力嚴重受損,造成商朝最終衰敗乃至滅國嗎?

〈既濟〉卦辭「亨小,利貞。初吉,終亂。」是近百年後周人對商人征伐鬼方的歷史及影響,進行的總體評價嗎?〈象〉曰「君子思患而豫防之」更是聖人以此對後人的告誡嗎?

〈既濟〉還可以如上試著勉強聯想一下,至於〈未濟〉其他爻辭和卦辭到底在講什麼?由於文獻和考古資料缺失太多,聖人之後兩千年來到如今,應該還沒有真正準確的解讀。

接下來看看〈泰〉和〈歸妹〉兩卦。

〈泰〉和〈歸妹〉卦中的帝乙是商王文丁之後的繼任商王。《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乙)二年周人伐商。」,這就是季曆死後,繼任周人首領的年輕氣盛的姬昌,急於為父報仇而對商發動的戰爭。結果卻是一敗塗地,這就是明夷六二所稱「明夷,夷于左股。」。或許是理虧,或許是看到周人實力已被重創,還或許是其他地區也需要用兵,商王帝乙並沒有窮殺姬昌,反而以懷柔手段安撫緩和與周人的關係,這才有了「帝乙歸妹」。

〈泰〉卦六五「帝乙歸妹,以祉元吉。」,從接著的〈泰〉卦上六「城復于隍,勿用師。自邑告命。貞吉。」來看,似是武王伐紂攻破朝歌,並且傳檄而定商朝屬國。而〈泰〉卦其他的爻辭和卦辭同樣由於缺乏文獻和考古資料,很難準確地解讀清楚。

遵循需從卦象和卦辭上搞清楚一個卦在時代背景下蘊含的大致基本意象,並與對爻辭的細究互參,才有可能準確解讀一個卦的原則,對於稍微多一點點古史線索的〈歸妹〉和〈隨〉卦,在此試做嘗試,也僅算作猜讀吧?

〈歸妹〉初九「歸妹以娣。」,「娣,女弟也。」,已有正妻太姒的姬昌以什麼名分來接納這位歸妹女主呢,是娣嗎?「跛能履,征吉。」是不是戰敗後「跛能履」的姬昌別無選擇,只能主動接受商王「帝乙歸妹」的要求與殺父仇人達成和解呢?

九二「眇能視。利幽人之貞。」,是不是在說被打殘敗 「眇能視」的姬昌,必須如其父親季曆那樣「未變常也」臣服商王,乃至於得像父親那樣,迎娶一位商人的妃嬪,就像〈升〉卦九二「孚乃利用禴,無咎。」所講,必須忍辱恭順大商,以圖日後能夠重新生聚力量呢?

六三「歸妹以須,反歸以娣。」在具體的商朝歸妹女主人選上,是不是曾有調整變化?是不是最初確定的歸妹女主比太姒年齡還大?「未當也。」姬昌因此沒有接受,商人最後換成了一位歲數小一點的女主呢?回頭看初九小象「歸妹以娣,以恆也。」是在說「歸妹以須,反歸以娣。」,確實是因為當時周人的風俗而對歸妹女主年齡有要求嗎?

九四「歸妹愆期,遲歸有時。」在歸妹的具體時間上是不是也有些調整變化呢?是什麼原因耽誤推遲了時間呢?是因為上面的「反歸以娣」嗎?

六五「帝乙歸妹。其君之袂不如其娣之袂良。」是不是說:經歷戰爭消耗和戰敗被商朝劫掠,周人此時民窮財匱,甚至於在婚禮上,姬昌的衣袖禮服比起歸妹女主光鮮亮麗的禮服都顯得寒酸嗎?「月幾望,吉。」又是什麼意思,是具體的婚禮日期嗎?

上六「女承筐無實,士刲羊無血。無攸利。」文獻記載姬昌有八個庶子,均為母不詳,有這位歸妹女主所生的嗎?恐怕沒有。這也是在講這樁政治婚姻的最終結局吧!

歸妹卦辭講「征凶。無攸利。」,一句沒頭沒腦的「征凶。無攸利」,是不是作《易》的周人在為文王因急於為父報仇而不顧實力,一時衝動發起的伐商戰敗的隱語呢?那麼歸妹就是文王「說以動」一時衝動戰敗造成的後果,而〈歸妹〉本身並不是什麼「征凶,無攸利。」的事情。就如聖人講的「說以動,所歸妹也。」一個是因,一個是果,這也就是後來聖人為〈歸妹〉證明,「歸妹,天地之大義也。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歸妹,人之終始也。」的原因吧?

接下來再看〈隨〉卦。

《詩經•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時維姜嫄。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載生載育,時維後稷。誕彌厥月,先生如達,不坼不副,無菑無害。以赫厥靈,上帝不甯,不康禋祀,居然生子。」

這就是流傳在周人中的周人起源傳說,周人先祖後稷是上帝和姜嫄所生。據此,司馬遷在《史記•周本紀》中描述為「姜嫄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從〈隨〉的卦象來看,上兌下震便是少女姜嫄「載震踐跡」受孕而生後稷,加之〈隨〉卦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我們可以確切地肯定〈隨〉卦講的是周人的起源、生聚、發展、遷徙的歷程,其中貫穿整個周人興起的歷史,絕不止古公亶父遷由豳遷岐這一件事。

初九「官有渝,貞吉。」是不是上帝對「克禋克祀,以弗無子。」祭拜祈願告白的回應?「出門交,有功。」是不是姜嫄在野外「踐跡」受孕?

六二「系小子,失丈夫。」,是不是周人集體潛意識中,對姜嫄誕下後稷的那個母系氏族社會「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久遠記憶?

六三「系丈夫,失小子。」,是不是周人經歷了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隨有求,得。」,是不是之後周人不斷繁衍生聚?「利居貞」,是不是《詩經•大雅•公劉》中所描述的,周人首領公劉率民眾由姜嫄的母國邰遷至豳,由此創立了真正屬於周人自己的邦國周?

九四「隨有獲,貞凶。」,是不是甲骨卜辭中記載的周在商王武丁時期被商人征服,被迫成為商朝的屬國?「有孚,在道,以明。無咎。」,是不是做為屬國,周人為商人征戰立功,貢繳財物,小邦周和大邑商的關係還算是各安其道、循例合宜?

九五「孚于嘉,吉。」 這裡的「嘉」是不是就是《詩經•大雅•大明》中的「文王嘉止」中的嘉禮、婚禮?是不是在講姬姓的周族與姜姓的羌族世代聯姻,始終成為鞏固的血緣和利益同盟?如果再附會一下古人講的「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那麼是不是在說周人就是炎黃正宗,必將得到祖先的庇祐而獲吉?

上六「拘系之,乃從維之。王用亨於西山。」這裡的西山與〈升〉卦六四「王用享於岐山」中的岐山是不是原本同一個地方?只不過一個在講古公亶父遷岐的事蹟,一個在講姬昌「有命自天,命此文王。」的事蹟,作《易》的周人以此稍稍做了一下區別呢?

至於〈隨〉卦的卦辭「元亨利貞。無咎。」做為信奉以祖配天、自認受命於天、以小邦周最終取代大邑商的周人作《易》者,虔誠恭敬地給予自己的祖先一個四德俱全、至為完美的評價,無論怎樣也不算過分吧!

還是那句話,〈歸妹〉和〈隨〉二卦卦爻辭裡包涵的故事,其中的詳情和所描繪的具體歷史事件,由於文獻和考古資料缺失,或者後人認識不清、挖掘不夠,目前恐怕只能大致猜讀到這裡了。

本期目錄...

 
【志學集】
 
2021年元月份易經讀書會側記
◎文/張詒鵬

1月16日下午,進行了2021年第一場易經讀書會,很榮幸邀請到金同榮學長專程從屏東北上到學會為我們進行這場讀書會,以「易經與風水」為主題,做深入淺出的探討。《易經》號稱群經之首,其應用範圍除了我們熟知的經典義理外,還被引用到多方面,包括風水。其中先天八卦、後天八卦、河圖、洛書等,更是風水學上之理論基礎,並被廣泛地運用在實務上,而且變化多端。希望能透過此次之共同研習,讓大家了解《易經》在風水應用上之功能。

此次讀書會師母依然提供了大蛋糕供學員享用,特此感謝師母。


▲圖說:會後部分學員合照

首先,同榮學長回憶起跟隨劉老師習易的經過,在此之前已跟幾位老師學過《易經》,也看過不少《易經》的書籍,但大部分都是卦爻辭解釋的說文解字,對於一卦一爻的演變甚少著墨。直到初次聽聞劉老師的課程解說,他是就全方位的爻際關係、卦與卦的演變、錯綜互雜的卦際關係等加以說明,原來《易經》是可以這樣子玩的,是那麼的活靈活現,就此就跟隨劉老師一直走下去,只要老師在高雄開的課程,一定跟隨聽課。

地理、風水,又稱堪輿,就是勘天輿地,亦即〈繫辭傳上〉第4章所述:「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之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遊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這裡所講述的,被認為是風水的源頭。風水應該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但卻又被認為是一種迷信,同榮學長表示,以其對風水的認知,風水的確有其理論與實務上的應用。比如說,床頭不能靠窗,實際上是睡覺時頭部靠著窗邊容易受寒,但講風水的人卻把它講得活靈活現,說是甚麼煞、甚麼煞的,其實沒那麼嚴重,要客觀地去看待,風水有其合理性的存在。

再舉例,鏡子面對床鋪,有時晚間起床,迷糊之間可能會被自己嚇到,久而久之,可能會有不良影響,但風水師卻會將之說得很嚴重,只要能理解它的道理,風水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以迷信來看待。

坊間很多介紹風水的書,大都掛上《易經》的名稱,以《易經》當作靠山,而實際上《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風水跟《易經》也密切相關,其理論基礎採自《易經》的先後天八卦、河圖、洛書。特別是〈說卦傳〉第3章、第5章,以及〈繫辭傳〉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等。古人有寓教孝於風水的意思,先人往生了要找一個好的風水庇蔭子孫,因此就不敢馬虎。

風水派別很多,一般以三元、三合、九星為主,其內容又有巒頭、理氣之分,通常巒頭(指山川形勢)爭議較小,理氣(怎麼算)則差異很大,甚至互相矛盾。在此將巒頭簡單介紹一下,中國以崑崙山為天下主峰,發端出5條龍脈,其中北大幹2支向歐洲方向遠伸出去。南大幹又分為北、中、南3幹,北幹為陰山系,沿黃河通過甘肅、山西、河北及東北各省,終止於朝鮮半島,其中北京、天津在此脈上。中幹為秦嶺系,在黃河與長江之間,經四川、陝西、河南、湖北、山東,其上有西安、洛陽等名都。南幹為南嶺系,沿長江通過雲南、貴州、廣西、湖南、江西、廣東、浙江、江蘇(其中南京、上海在此脈上),接著到福建武夷山入海,過峽(台灣海峽)脫煞,在昂首躍起,由南向北打橫,收身頓住成玉山…等,與大陸略成平行,呈迴龍顧主之勢,使得龍脊在東、平原在西。試想如果平原在東,長年暴露在海風侵襲,或假設不打橫而直入海中,則中央山脈兩側受風,都會影響作物生長及水土流失,如此就沒有所謂寶島的稱謂了。

風水的起源早在西元6000年前,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西安半坡遺址中發現完整的山洞、房屋有46座,其座向都為座北朝南,幾乎都是依山傍水(靠近水邊的平台),一方面取水方便,再者可以遮風避雨、防強勁北風之侵襲。《易經》在開天闢地後的第5卦水天需,就有需于郊、需于沙、需于泥、需于血出自穴、需于酒食及入于穴等描述,顯示古代人類近水穴居之狀況,也顯示古代人就有了簡單的風水觀念。

歷代建城邑、首都也都考慮風水,對地質、地文、水文、日照、風向、氣候、景觀、軍事用途等,都做了優劣的判斷。通常風水有龍穴、砂水之辨,龍是指山脈,穴是指最佳基址之點,砂是指左青龍、右白虎,即二邊之小護山,水為流水或道路。在《易經》中風水渙卦,上卦巽為風、下卦坎為水,如果我們把它具象化,初爻如外合水、二爻像案山、三爻明堂水、四爻就是能容策馬之明堂、五爻為龍穴,通常在山脈之末梢,山勢平緩,是風水之精華點,上爻則是父母山或祖山,形成一個藏風聚氣、天人合一的地方。


▲左圖說:白板書寫內容(巒頭略圖)
▲右圖說:白板書寫內容(風水渙示意圖)

風生水起好運來,相傳晉代郭璞所著《葬書》: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故謂之風水,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

風水通常以陽宅、陰宅為主。〈繫辭傳下〉第2章「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之以宮室。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蓋取諸大壯。」,雷天〈大壯〉,下面4根陽爻象徵棟樑,有堅硬的支撐;上面二個陰爻,若以阜陽漢簡陰爻的寫法/\,就像房屋上面覆蓋著茅草一般。

至於陰宅,〈繫辭傳下〉第2章「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樹,喪期无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椁,蓋取諸大過。」,澤風〈大過〉上兌為澤象徵墓穴、下巽為木象徵棺槨,棺槨在坑穴中,〈大過〉上下皆為陰爻是空的,中間4陽爻如人之身驅含在其中。


▲左圖說:白板書寫內容(河圖、洛書)
▲右圖說:白板書寫內容(先後天八卦方位)

上面左側這張圖,是河圖、洛書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關係圖。風水理論除了《易經》先後天卦、河圖、洛書外,五行生剋也非常重要,八卦中先天為體、後天為用,所以先天八卦通常不論五行,而後天八卦之五行亦即為洛書之五行(左圖右上角)震巽屬木、離屬火、坤艮屬土、兌乾屬金、坎屬水。而河圖之五行(左圖左上角)1.6屬水、2.7屬火、3.8屬木、4.9屬金、5.10屬土,中間數字皆差5,所以1為生數6為成數(於類推)。而《易經》應用在風水上,絕大部分是洛書,至於河圖則較少。

接著同榮學長講述了三元九運,介紹八宅明鏡派、八曜煞、十二生肖五行、九星派等,還講解陽宅中房屋座向、樓層選擇等等,學長還拿著羅盤(其內容根據64卦方圓圖排列)在學會教室親自示範演練。

前面提及風水的派別很多,各有其應用。而同榮學長講過,風水除了學書本上的知識外,必須有老師帶領到山上實地觀察,筆者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就不再贅述。所附影檔,同榮學長有非常精采的講解,請各位觀看。

二月份適逢農曆春節,讀書會暫停一次;下次讀書會預計三月13日邀請鄧美玲學長與我們分享,屆時歡迎大家踴躍參加。

讀書會影片網址:https://youtu.be/qNc0Hs_F5ug

本期目錄...

 
 
【學會最新公告】
 
 

~ 2021年劉君祖老師開課通知~
智謀平台─新戰國時代形勢推演

◎編輯部


繼戊戌年春中美貿易戰起始,己亥年全球經濟陷於谷底,庚子年初新冠病毒肆虐世界各地,加以大國爭霸、族群衝突,冤仇相報愈演愈烈,不知伊於胡底?劫難過後,通途變天塹,當驚世界殊。順數知往,逆數知來,精煉百世的華夏經典所鎔鑄的智慧,臨此千載希有的劇變,能有會有怎樣的解讀與因應?
美國大選已結束,新任拜登總統對於世界局勢的影響又將會如何呢?

劉君祖老師特別精選《管子》、《人物志》、《冰鑑》、《鬼谷子》、《戰國策》、《黃帝陰符經》(附天機經)、《太公六韜》等一系列經典,結合《易經》理氣象數,針對時局兵棋推演,極深研機,通志成務,洗心退藏,與民同患。歡迎仁人志士參加分享研習。


課程:智謀平台 ─ 新戰國時代形勢推演
(第二期來到《太公六韜》與《管子》,文筆清晰,智慧引人深思。)

授課老師:咸臨書院山長 劉君祖老師

上課日期/時間:2021年元月26日起 ~(每週二 晚上7:00~10:00)
《歡迎隨時加入課程學習》

課程收費:(以20堂課為一期)
會員:NT$14000元 非會員:NT$16000元

*本課程提供線上教學,如果因故無法親臨現場上課,您可透過網路同步上課,或是課後重複觀看課程錄影。

上課地點: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地址:台北市紹興北街23號3樓
(捷運板南線/善導寺站#6 號出口)
報名聯絡電話:(02)2395-7395 【週一~週五下午2:30~9:30 】
或請聯絡 0963-333-208 張先生

*難得劉君祖老師教授這一系列經典;請把握機會報名參加課程。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咸臨書院 放寒假通知

◎編輯部


辛丑年農曆春節學會停課兩週,讓我們過ㄧ個輕鬆好年!

放假期間: 2/06(週六)~ 2/21 (週日)《大年初十 》

正式開工上課:2/22(週ㄧ)

敬祝大家 坤牛厚德!吉祥如意!

本期目錄...


夏學論文集12 截稿通知

◎編輯部


主題 : 辛丑春秋 (內容不限,字數不限。)
截稿期間 : 2021年3月15日 / 5月5日出書

本期目錄...


 
台灣周易文化研究會
www.tweching.org.tw